角膜是透明、無血管分布的組織,一般情況下,真菌不會侵犯正常角膜,但當
眼外傷、手術或長期局部使用抗生素、皮質類固醇以及機體抵抗力下降或
角膜炎癥后及
干眼癥等情況時,非致病的真菌就可能變為致病菌,引起角膜繼發性真菌感染。一旦感染真菌后,真菌就會垂直和平行生長,加速角膜病變的發展。
由于真菌性角膜炎起病緩慢、病程長,疼痛、怕光、流淚等刺激癥狀較細菌性角膜炎輕,容易被誤診。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的廣泛應用,真菌性角膜潰瘍發病率相對增高,已不再是一種少見病。在我國,真菌性角膜炎的發病情況是,南方多于北方,多見于青壯年、老年及農民。據研究, 樹枝、麥稈、稻草、谷穗等都帶有大量真菌, 被這些物體擦傷眼角膜后極易招至真菌感染。常見的致病真菌有曲霉菌、鐮刀菌及白色
念珠菌。真菌在角膜內生長, 可產生蛋白水解酶, 使角膜組織壞死、溶解, 形成潰瘍。若治療不當, 可使角膜穿孔, 最終使患眼失明。
由于藥物不能通過血管直接作用于角膜病變區,因此真菌性角膜病變往往遷延不愈,甚至導致角膜潰瘍、穿孔,是一種致盲率較高、治療較為棘手的感染性眼病。一旦感染真菌后,真菌就會以垂直和平行生長的方式發展,因真菌菌絲有向深部生長的能力,故易反復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