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
腎移植技術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依然有大約半數的腎移植在手術后10年內出現排異現象,被宿主的免疫系統排斥。最近的美國統計數字顯示,新近移植的腎臟可以正常工作的有97%,一年后依然功能正常的有93%,3年后這一數字降低到83%。這一數字意味著在美國有17%的腎移植者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先后宣告失敗,而17%大約是6000人。
腎移植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宿主免疫系統產生的排異反應。換句話說,宿主的免疫系統成功識別出了“異己”物質從而試圖把它們趕出家門,這其中就包括醫生們千辛萬苦才移植過去的腎臟。
排斥反應的急性和慢性
排斥反應可以分為兩種:急性和慢性。急性排斥反應。急性排斥反應比較常見,常常突然發生;慢性排斥反應發展緩慢,通常需要數年。急性排斥反應通常用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降低機體免疫系統的敏感性;慢性排斥反應則近乎于完全無法治療,器官損失被看作是必然結果。由于上面兩方面的不同,這兩種排斥反應一直被視作是兩種不同疾病。
最新研究顯示,臨床醫生不應當將急性排斥反應和慢性排斥反應視作兩種疾病,它們是同一個連續病理過程的兩個階段。該試驗由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Daniel Salomon教授帶領,用了一種名為基因表達譜的技術對急性排斥反應和慢性排斥反應進行了研究。
基因表達譜
研究小組分析了234例腎臟樣本。他們發現,急性排斥反應樣本中80%的基因表達也同時出現在了慢性排斥反應的腎臟樣本中。該研究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Transplantation上。點擊此處查閱研究相關原文。
DanielSalomon博士認為:“這證明,無論是腎移植后1個月發病還是腎移植后5年發病,它們都是一種疾病。從分子水平來看,免疫介導的排斥反應就是一個單獨的完整的病理過程。”
面對慢性排斥反應,臨床醫生經常迫于壓力減少免疫抑制劑的使用,但這就造成了宿主免疫系統逐步蠶食新腎臟的結局。
該研究為今后慢性排斥反應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果急性排斥反應與慢性排斥反應本就屬于同種疾病,那就意味著應用于急性排斥反應的免疫抑制劑也可以應用于慢性排斥反應。
Salomon教授也相信,這一研究結果或許也同樣適用于肝臟、心臟和肺的移植。
預測器官移植成敗?
按照現在情況來看,慢性排斥反應進展太過緩慢。因此,除非病情惡化到嚴重的地步,否則腎臟移植受者很難察覺到有任何異樣。
研究小組發現一種新的方法可以預測器官移植的成敗,在器官出現問題之前就發現問題。他們研究了排斥反應出現的標志:間質慢性纖維化和腎小管上皮細胞萎縮(IFTA)。
一直以來,IFTA被認為與排斥反應有關。然而,研究小組認為IFTA不單單是已發生的器官損害的標志,同時也意味著宿主體內正在發生這排斥反應。在未來,很可能只需要進行一次血液檢測就可以知道器官移植能否成功了。(來源:醫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