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諾華基金”,為生命和親情援手
2004年6月3日,古城西安下起了入春以來第一場大雨。這場綿延整個陜北地區的天水,滋潤了久旱的黃土高原。這一天,衛生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和諾華人與環境基金會“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合作項目”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舉行。會議上透露,由“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合作項目”設立的我國第一個為親屬
腎移植的腎臟捐獻者提供手術費資助的“諾華親屬腎移植基金”正式啟動。
據介紹,該基金通過向經濟困難的親屬腎移植供者提供手術費資助,表達對器官捐獻者的敬意和關愛,促進我國親屬腎移植工作的開展。諾華中國區總裁劉保羅說,在2004年至2006年的3年間,“諾華親屬腎移植基金”將提供共計100萬元人民幣資金用于上述目的的資助。
近年來,活體腎移植作為解決器官短缺的一個有效方式,在腎移植手術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在歐美國家,活體腎移植可占其移植總數的30%以上,在腦死亡供腎嚴重不足的日本則可高達70%。在我國,親屬腎移植是我國活體腎移植的唯一方式,但親屬供腎腎移植手術比例不到總數的2%。傳統觀念的影響、對器官捐獻和移植的科學知識缺乏足夠了解、經濟上的原因等是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因素。
由于非本人疾病的原因,器官捐獻的手術及相關醫療費用只能由捐獻者個人和家庭承擔,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
器官移植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諾華親屬腎移植基金”由開展親屬腎移植手術足夠例數的具備相應資格的器官移植中心,在實施親屬自愿腎移植手術之后提出申請,經專門的基金管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后即可獲得。
據專家介紹,諾華親屬腎移植基金支持的移植中心將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應為三級甲等醫院;第二,已開展腎移植累計超過500例;第三,開展親屬腎移植累計超過10例。目前經過審議的基金支持移植中心在全國一共有20家,分別是: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上海市長征醫院、上海市仁濟醫院、上海市瑞金醫院、上海中山醫院、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北京309醫院、北京301醫院、北京友誼醫院、北京大學醫院、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北京朝陽醫院、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南方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廣州中山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天津第一中心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醫院。
■遺傳學為器官移植供受者的血脈相連提供不二佐證
20世紀初,由于血管吻合技術的進步,開啟了外科醫生對器官移植的興趣。所謂器官移植,就是以健康的組織器官替代病變的組織器官而重建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從50年代初期的人體器官移植失敗的經驗里,醫生正式提出了導致移植失敗的原因是免疫反應所致。1954年,美國哈佛大學以Merril為首的移植小組首次成功地完成同卵雙生子之間的腎移植,證實了組織相容性的重要性。
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是人體組織細胞的遺傳學標志,在抗原識別、提呈、免疫應答與調控,破壞外來抗原靶細胞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導致移植物排斥的主要抗原,又被稱為移植抗原。隨著對它的研究不斷深入,發現HLA是目前所知的最高度多態性遺傳系統,在無關個體中尋找完全相同的HLA供者的比例很低。逐漸積累的大量器官移植臨床隨訪資料分析顯示,HLA配型在活體親屬移植中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介紹,根據遺傳學規律,無血緣關系的人群中的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相同或相似者極少,而父母與子女之間可有一個單倍體相同。通俗地說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有一半是相同的;同胞之間,一半相同的概率為50%,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各占25%。親屬腎移植提高了供體和受體間的組織相容性,組織配型適合程度顯著提高,排斥反應少,服用的免疫抑制藥物減少,存活時間延長。父母或有一半HLA完全相同的兄弟姐妹間的移植,
環孢素只需要給予常規劑量的下限。而具有相同HLA的同胞間的移植可以再減去1/3的劑量,基本可以避免排斥反應的發生。同卵孿生者可完全不使用免疫抑制劑。親屬供腎不但能夠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降低了藥物對機體產生的毒副作用,還能夠保證供腎的質量,可按受者的身體情況安排手術時間,不需長期等待而提高透析治療費用,甚至喪失移植時機,使術后移植腎功能早期得到良好恢復。親屬供腎者的適宜年齡為18-65歲。
從供者來說,一個功能正常的腎臟足以滿足人體的正常生理需要,所以對于健康人來說,捐出一個腎臟不會影響以后的生活。通過多項檢查證明供者的雙腎功能正常,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加上術中的精心操作、術后的精心護理,供者的手術安全和術后恢復有充分的保障。
■環孢素讓器官移植病人壽命增長
自諾華公司1984年發明環孢素A(山地明/
新山地明)以來,世界器官移植領域進入了革命性的環孢素時代。美國器官共享聯合網絡(UnitedNetworkforOrganSharing)總裁RusellH.Wiesner評論說:“環孢素使移植手術病人的生存狀況發生了革命,更多器官衰竭患者成為可以施行移植手術的對象,從那以后的20年里全世界每年所做的器官移植手術有了戲劇性的增長。”現在全世界包括新手術者與術后維持期患者共46萬器官移植受者健在。通過推出一系列的產品,其中包括抗急性排斥反應藥物舒萊,諾華繼續為移植科學的進步提供動力。
在美國,大約40%以上的新的腎移植患者接受的器官來源于活體供者。基于美國器官共享聯合網絡在2003年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7000多名服用新山地明的活體腎移植患者術后3年移植腎存活率明顯高于服用另一種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以新山地明為基礎用藥的免疫抑制劑治療方案在延長活體腎移植術后移植腎存活率方面優于其他免疫抑制治療方案,其預計移植物半壽期將平均延長4年以上。每年,歐洲及美國大約有3萬名患者接受腎移植手術,其中相當數量的患者接受活體腎移植手術。活體供者移植手術對于供受雙方來講都是一次感情上及體能上的巨大付出,活體腎移植術后移植腎的存活率明顯高于尸體供腎患者,5年存活率分別為76%及63%。新山地明是目前移植患者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劑。
環孢素也為我國器官移植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至1984年世界著名的抗排斥反應藥物山地明即環孢素引進我國,形成了“山地明/新山地明(環孢素)+硫唑嘌呤+激素”的標準三聯免疫抑制方案,腎臟移植手術后的一年移植存活率從過去的50%提高到80%,術后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率也大幅下降。現在全國數以萬計移植受者術后服用新山地明健康地生活著,有數例腎移植受者術后存活超過了20年。此后,除腎臟之外,肝臟、心臟、胰腺等器官的移植也逐漸開展起來。目前,盡管在術后監測與護理、移植后長期存活等方面我國仍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但我國年器官移植的數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手術的種類和成功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親屬腎移植在尋找供者途徑的突破
隨著基礎研究和抗排藥物的進展,腎移植質量大幅提高,促使臨床要求腎移植的病人明顯增多。20世紀90年代,美國平均每年的腎移植量超過一萬例,但是仍然存在明顯的供求不平衡。截至1999年10月31日,登記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有71024人,其中等待腎移植的患者為45668人。
我國腎移植數量近年來明顯增高。80年代,我國腎移植平均每年例數不到500例,90年代,平均每年的移植數目超過了2000例。
親屬腎移植是指兄弟姐妹間、父母與子女間、夫妻之間為供者和受者的腎臟移植。配偶間的腎臟移植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活體腎移植。包括妻子捐獻供腎給丈夫(占多數)和丈夫捐獻供腎給妻子(占1/3左右)。在美國,活體供者腎移植的比例甚至超過了尸體腎移植的比例,2001年達到52%。中國親屬腎移植例數很少,只有100例。在美國,每天有17人在等待中死亡,中國的情形更為嚴峻:每年的100萬尿毒癥患者中有50萬人需要進行移植,但是卻只有5000人得到移植。在供腎日益短缺的今天,家庭成員的規模越來越小,晚婚晚育現象十分普遍,親屬活體腎移植受到限制。因此配偶間的腎移植開拓了新的供腎來源。
“親屬活體腎移植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會主任委員陳實教授說。關于器官捐贈的工作是一種社會工作,涉及教育、心理、宗教等方方面面。盡管西方的口號是“上帝不需要你把器官帶走”,但是也不能為了器官移植而希望腦死亡增多。“即使是親屬活體腎移植也存在著醫學倫理的困惑。”陳實教授說,“醫學是為了人類的健康,但是供腎手術卻是利他主義。”即使是親屬活體腎移植做起來也不容易,涉及很多社會和法律問題。據說,廣東的一個百萬富翁需要腎移植,他的弟弟也已經同意捐出一個腎給哥哥,但就在第二天手術時弟弟打了退堂鼓,這個富翁很快就死了。美國也發生過這樣的事,丈夫將自己的一個腎捐給了妻子,妻子后來變了心要求離婚,丈夫說“我什么都不要,你把我的腎還給我。”此事成為懸案。中國還發生過至少兩起這樣的情況:兄弟兩個,弟弟是癡呆,沒有個人行為能力,靠哥哥養活著。哥哥需要腎移植,要求弟弟供腎,因為哥哥死了弟弟也沒人養。但是醫生是不能接受這種情況的,捐腎,必須是個人自覺自愿,不能夠受到家庭和社會的脅迫。
陳實教授認為,器官移植并不是醫學的理想狀態,將疾病控制在初期而不是發展到終末期一直是醫家的最高追求,同時異種移植和利用細胞定向分化的組織工程研究也在做努力,但是在目前,鼓勵親屬活體腎移植是沒有希望中的一線曙光,這種愛心應該提倡。
器官移植是20世紀最偉大的醫學成就之一。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歷程,許多探索者為器官移植外科的進步付出艱苦努力。隨著移植技術的成熟,器官捐贈成為近年來國內外討論的熱點,而親屬腎移植的開展則是最重要的議題之一。為了鼓勵器官捐獻行為,表達對器官捐獻者的關心,2004年-2006年間,“諾華親屬腎移植基金”將為之提供10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