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類風濕因子是什么?類風濕因子可分為IgM、IgA、IgG、IgD、IgE五型,是類風濕關節炎血清中針對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
類風濕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并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
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1、調節體內免疫反應;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由于I gM型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于沉淀,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為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類風濕因子測定試劑定性地判斷人體血液中的類風濕因子(PF)濃度。類風濕因子陽性除見于類風濕性
關節炎外,還可見于病毒感染如感言、
腫瘤、慢性感染如肺結核、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以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類風濕因子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種非特異性
免疫球蛋白,因最初多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中發現,故此命名,F已證實,類風濕因子是人體產生的一種針對體內變性免疫球蛋白(1gG)的一種抗體,即也是一種自身抗體。它與IgG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在體內各處的沉著是引起關節局部病變和關節外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大約8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自身抗體,存在于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等)及一些與免疫有關的慢性疾病如
肝硬化、結節病、麻風、血吸蟲病。類風濕因子陽性的人不一定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反之,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類風濕性因子陽性者只占52~92,也就是說,即使類風濕性因子陰性,也不能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類風濕因子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能劃等號。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青壯年時期發病居多,尤其是女性。此病早期的特征性表現為兩側手指小關節晨僵,隨后逐漸累及全身關節,呈現關節腫痛、畸形等癥狀。
類風濕性因子仍不失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重要輔助方法,但必須結合臨床表現及其它檢查,對疾病的診斷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