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為類風濕,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尚未明了,該病好發于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下面我們將來詳細了解一下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表現。
類風濕關節炎是以多關節慢性、進行性、對稱性、非化膿性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常以小關節起病,先影響關節滑膜,隨后侵蝕關節軟骨和骨組織,導致多關節結構的破壞、關節畸形、功能喪失、同時還可損害心、肺、腎、神經等內臟器官,導致多系統損害。
患者的血清中還可查到自身抗體,因此認為本病是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少數患者發病后有自發緩解趨勢,多數患者病情反復,時輕時重。另有小部分患者病情呈持續加劇,罕見有靜止不發展的。
約80%患者的發病年齡在20~45歲,以青壯年為多,男女之比為1∶2~4。初發時起的緩慢,患者先有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乏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癥狀。隨后發生某一關節疼痛、僵硬,以后關節腫大日漸疼痛。開始時可能一、二個關節受累,往往是游走性。
以后發展為對稱性多關節炎,關節的受累常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以后再累及其它關節。近側的指間關節最常發病,呈梭狀腫大;其次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髖關節等。晨間的關節僵硬,肌肉酸痛,適度活動后僵硬的現象可減輕。僵硬程度和持續時間,常和疾病的活動程度一致,可作為對病變活動性的估價。由于關節的腫痛和運動的限制,關節附近肌肉的僵硬和萎縮也日益顯著。
以后即使急性炎變消散,由于關節內已有纖維組織增生,關節周圍組織也變得僵硬。隨著病變發展,患者有不規則發熱,脈搏加快,顯著貧血。病變關節最后變成僵硬而畸形,膝、肘、手指、腕部都固定在屈位。手指常在掌指關節處向外側成半脫位,形成特征性的尺側偏向畸形,此時患者的日常生活都需人協助。關節受累較多的患者更是終日不離床褥,不能動彈而極度痛苦。
約10%~30%患者在關節的隆突部位,如上肢的鷹嘴突、腕部及下肢的踝部等出現皮下小結,堅硬如橡皮。皮下小結不易被吸收,皮下小結的出現常提示疾病處于嚴重活動階段。
以上內容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的一些臨床表現。這里提醒一下,人們注意自我保健,健康生活,尤其在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增加體育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是可以預防的。但因為本病的病因包括多種因素,如遺傳、環境、感染等,因此又不能完全預防。所以一旦類風濕性關節炎得到確診,就應盡早開始正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