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氯芬酸鈉栓,臨床上俗稱“止痛拴”,為類白色或淡黃色的栓劑。雙氯芬酸鈉栓具解熱鎮痛及非甾體抗炎鎮痛藥之功效。雙氯芬酸鈉栓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手術后疼痛及各種原因所致的發熱。1998年7月至1999年7月采用雙氯芬酸鈉栓直腸給藥,用于胸部術后病人鎮痛50例,收到良好效果。
50例中男38例,女12例,年齡32~76歲,平均61.1歲。食管、賁門癌25例,肺癌20例,縱隔腫瘤5例。全組50例術后均為中、重度疼痛。
雙氯芬酸鈉栓,規格為每粒50 mg、100 mg。術后疼痛時,將雙氯芬酸鈉栓以少量溫水濕潤后,輕輕塞入肛門內2 cm,必要時根據病人疼痛程度增加劑量,間隔時間最少1次/4 h。
雙氯芬酸鈉栓評價標準 :①疼痛程度分級:根據劃線法(VAS)和主訴疼痛分級(VRS)。0級為無痛;Ⅰ級(輕度)為輕微疼痛,可以忍受;Ⅱ級(中度)為明顯疼痛,影響生活及睡眠;Ⅲ級(重度)為劇烈疼痛,難以忍受,嚴重干擾生活及睡眠。②療效評價標準:完全緩解(CR)為治療后無痛;部分緩解(PR)為疼痛較給藥前明顯減輕,能正常生活;輕度緩解(MR)為疼痛較給藥前減輕,但仍感明顯疼痛;無效(NR),疼痛與治療前比較無變化。總有效例數=CR+PR。
鎮痛效果:給予雙氯芬酸鈉栓后鎮痛作用最快5 min,最慢2 h,平均23 min,其中緩解時間5 min 8例(16%);15 min 15例(30%);30 min 16例(32%);1 h 8例(16%);2 h 3例(6%)。雙氯芬酸鈉栓鎮痛持續時間最短5 h,最長26 h(其中用50 mg者8例,100 mg 39例,150 mg 3例)。50例中CR 26例,PR 20例,總有效率92.0%(46/50),疼痛≤3 d者占92.0%(46/50);>3 d者占8.0%(4/50)。 不良反應:雙氯芬酸鈉栓主要不良反應是輕度腹瀉,皮膚瘙癢。本組6例輕度腹瀉,3例皮膚瘙癢。
雙氯芬酸鈉栓可直接通過粘膜吸收而不通過肝臟進入體循環,以避免胃腸反應及肝臟的首過效應,直腸給藥血中藥物濃度是口服給藥濃度的2倍,且較恒定,療效好,鎮痛作用快,持續時間長。雙氯芬酸鈉栓直腸給藥深度宜2 cm,塞入過淺易滑落;過深則經門靜脈入肝臟,通過肝臟代謝,減低效價,增加胃腸道反應。雙氯芬酸鈉栓在室溫較高時(約35℃以上)易軟化,故應放入低溫或冰箱內保存。因雙氯芬酸鈉栓對肝腎功能有一定影響,故用藥前、后檢查血象、肝腎功能。
本組觀察50例中有4例疼痛反復,估計與手術術式及個體差異有關,9例出現輕度不良反應,停藥后癥狀自行消失。因此,我們認為,雙氯芬酸鈉栓直腸給藥既經濟,且止痛效果好,作用持續時間長,對直腸局部刺激小,又無明顯胃腸及其它不良反應。經臨床觀察,此藥可以反復使用,無成癮性,是較為理想的術后止痛藥物。
雙氯芬酸鈉栓為異丁芬酸類的衍生物,其鎮痛、抗炎及解熱作用比吲哚美辛強2~2.5 倍,比阿司匹林強26~50倍。雙氯芬酸鈉栓的鎮痛、抗炎作用是通過除對環氧酶有抑制而減少前列腺素外尚有一定抑制脂氧酯而減少白三烯、緩激肽等產物的作用。由于雙氯芬酸鈉栓具有作用快、藥效強、吸收好、用量小、個體差異小、副作用小等特點,被廣泛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吳冠青,孫 燕.鹽酸二氫依托啡片對癌癥疼痛的鎮痛效果.中華腫瘤雜志,19991,13(1):64
[2]江明性主編.藥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