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雙氯芬酸鈉栓是一種新型的強效消炎鎮痛藥,雙氯芬酸鈉栓的作用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進而減少體內前列腺素的合成與釋放,使疼痛得以緩解和消失。雙氯芬酸鈉栓的作用為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手術后疼痛及各種原因所致的發熱。
雙氯芬酸鈉栓為異丁芬酸類的衍生物,是一種新型強效消炎鎮痛藥,是前列腺素合成酶強有力的抑制劑, 雙氯芬酸鈉栓的作用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進而減少體內前列腺素的合成與釋放,使疼痛得以緩解和消失。雙氯芬酸鈉栓的作用為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手術后疼痛及各種原因所致的發熱。其鎮痛、抗炎及解熱作用比吲哚美辛強2~2.5倍,比阿司匹林強26~50倍。下面百濟藥師為您介紹雙氯芬酸鈉栓在肛腸術后鎮痛技術中的臨床應用。
肛門周圍手術后傷口疼痛是患者和醫生都非常關心的問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專科醫生的努力下,鎮痛技術不斷發展,出現了超前鎮痛、平衡鎮痛、自控鎮痛等理念和方法。如:內括約肌切斷減壓,創口基底部亞甲蘭注射封閉、長效麻醉的應用、鎮痛泵自控鎮痛等。
雙氯芬酸鈉栓的作用是鎮痛、抗炎,是通過除對環氧酶有抑制而減少前列腺素外尚有一定抑制脂氧酯而減少白三烯、緩激肽等產物的作用。由于以上方法及應用藥物的特點存在著術后肛門應激性失禁,效果不確切,局部麻木感長期不能恢復,傷口愈合遲緩,排便無力,糞便淤滯嵌塞,操作復雜,費用較高等缺點。因此,選擇一種鎮痛效果肯定,操作簡單,使用安全,副作用低,經濟實惠的方法就有其積極的意義。
肛門疾病手術后,由于前列腺素、緩激酶等致痛物質的釋放,刺激肛門括約肌使之不斷痙攣收縮而產生疼痛。雙氯芬酸鈉是一種衍生于苯乙酸類的非甾體消炎鎮痛藥。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痛覺神經末梢對緩激肽等致痛物質的敏感性,產生顯著的抗炎止痛作用。其作用比吲哚美辛強2~2.5倍,比阿司匹林強26~50倍,藥理特點是起效快、藥效強、劑量小、不良反應輕、個體差異小。
雙氯芬酸鈉栓的作用經直腸給藥后0.5~2 h血藥濃度即可達峰值,起效迅速。我們手術時均采用骶管麻醉,麻醉鎮痛時間達4 h以上,而手術歷時多在1 h左右,手術結束時將藥栓直接塞入肛內,在麻醉時效內就已給藥,屬于超前鎮痛。加之藥栓是在直腸腔內緩慢釋放,緩慢吸收,作用持久,多數患者術后應用1~2粒就能獲得良好的鎮痛效果。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以下幾類人群禁用雙氯芬酸鈉栓:
對患者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高過敏體質者禁用,兒童慎用。對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體消炎藥過敏者對雙氯芬酸鈉栓可有交叉過敏反應;對阿司匹林過敏的哮喘患者,雙氯芬酸鈉栓也可引起支氣管痙攣,對這類患者禁用;有肛門炎癥者禁用。
參考文獻:譚云峰、李廣成、孫惠、張艷、王文定,雙氯芬酸鈉栓在肛腸術后鎮痛技術中的臨床應用,結直腸肛門外科2009年第15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