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徐道振曾任北京地壇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寄生蟲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傳染病診治標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F任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衛生部肝炎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SFDA臨床藥理研究基地主任。
編輯:您好!徐教授!我國目前病毒性肝炎的預防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同時我們國家歷來對病毒性肝炎的防治都是很重視的,針對當前的現狀,您能否對我國比較常見的肝炎——乙肝的發病趨勢和治療做一個介紹呢?
徐道振教授:可以。目前就我國的傳染性肝炎的發病總體情況來看,比較多的肝炎主要是乙肝和丙肝,其中尤以乙肝的發病率比較高,全國感染表面抗原陽性的人數差不多是百分之九點幾,所以感染率是相當高的,就相當于中國人有一億多人都感染過肝炎病毒。但是大家也不要過于害怕,因為很多人感染以后,身體里都產生抗體,所以在以后就不會感染了。好多人對乙肝很怕,這個其實不必要的,因為如果他曾經感染過了,那么他的體內就產生抗體,就沒問題了,而真正留下來的只有其中的百分之九點幾的病人他們是表面抗原陽性,而這些百分之九點幾的病人里有10%左右的是病毒處于活動期的人,才只占百分之十左右,有的說是20%,反正每個人說的都不太一樣,那么我們國家現在的真正肝炎病人可能也就2千萬到3千萬。
對于乙性肝炎的防治,我們國家歷來都是很重視的,在1992年,我們已經開始了乙肝疫苗的注射,到現在為止已經在全國都得到了普及和推廣。所以按照這種情況下去,我想以后中國新生的年輕一代乙肝的問題就不大了,在這個的基礎上應該能得到很好的遏止。從目前國內的一些大城市的數字來看,在已經做過預防注射的年輕一代里,乙肝的發病率已經下降了很多。那么就我們北京市的總體防疫情況來看,比原來下降了至少20倍,這是指的已經注射過乙肝疫苗的人群。但是如果已經不幸成為了乙肝病人的,就是已經存在的乙肝病人那可能就不行了,他們只能去正規的醫院去接受系統的抗病毒治療,來抑制病毒對身體的破壞。
介紹乙肝的發病趨勢,我覺得有必要介紹一下乙肝的傳染途徑。我一直強調普通的正常的人際交往是不會被傳染乙肝的。因為乙肝不通過消化道傳染,在乙肝病毒表面有層蛋白膜,這層膜進入胃以后就被胃酸破壞了。因此,聚餐、共事,甚至禮節性的親吻都不會傳播乙肝。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一是通過輸血、針頭、未消毒的內窺鏡、不潔的創傷性美容等傳染。它必須通過新鮮的創口傳播,破口超過3分鐘就不會傳染。因此,文身、共用剃刀都容易感染。二是通過性行為傳播:男同性戀、多性伴者的危險性更大。三是母嬰傳播:這是我國乙肝最主要的傳播途徑,有40%的患者是因此被感染的。而且,母嬰傳播乙肝的治療難度更大。
對于已經得了
乙肝并且是
大三陽的病人人,我們都提倡早做積極的抗病毒治療。一般來說大三陽往往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首先是免疫耐受階段。這時免疫系統沒有調動起來,不能清除體內的
乙肝病毒,病毒和人體相安無事,化驗肝功是正常的。針對這個階段,目前沒有可靠的治療方法,暫時只能定期觀察。第二階段,人的免疫系統功能強大了,進入免疫清除期,這時肝功會出現異常,轉氨酶升高,應該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經過免疫清除期后,有的病人會轉為
小三陽,病情穩定,成為非活動性表面抗原陽性攜帶者。一般來說,大部分
乙肝病毒攜帶者都會進入免疫清除期。
另外有一種非常少見的乙肝類型,表面抗原化驗呈陰性,但是病毒DNA呈陽性,原因是乙肝病毒發生了變異,叫做“隱原性乙肝”。
治療肝炎的藥物目前主要有干擾素和核苷類藥物兩種。干擾素是1957年被發現的,最初是普通干擾素,后來出現長效劑型。干擾素除了抗病毒,還能提高免疫力,可謂“雙管齊下”。而且,現在它已經由以前一兩天打一針改進到一周打一針即可。不過,由于有些
乙肝病毒深藏在肝臟細胞的細胞核里,殺不到,因此它還不能徹底消滅病毒。第一個核苷類藥物是
拉米夫定,目前這種藥有3種。它們主要是通過抑制一種幫助病毒復制的酶來達到抗病的目的。這類藥面臨的最大問題是
乙肝病毒很容易產生耐藥性。干擾素用于抗病毒治療有15年的歷史了,使用半年到一年后,e抗原轉陰率為30%—40%。核苷類藥物有拉米夫定、
阿德福韋酯和恩替卡韋,可以用于重型肝炎和活動型
肝硬化病人。
編輯:您認為當前我國乙肝防治的重點、難點在哪里?
徐道振教授:就我國當前的普遍情況來說,在大城市里新生兒預防這一點做的很好,基本上能做到普及和集中預防,所以對于當前的新生兒而言,前景是很樂觀的。但因為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地域遼闊,所以,乙肝的預防增加了很多的難度,導致了肝炎預防的這個普及和集中是相對,促使一些邊緣地區對于新生兒的普及率不夠,這也導致了肝炎的預防的難度增加。所以如果大眾,特別是新生兒家長能夠配合這一工作,到2012年,我國5歲以下兒童乙肝感染率將有可能降到2%以下,從而改變我國乙肝肆虐的現狀。
編輯:目前乙肝的治療上國際和國內有什么新的進展?
徐道振教授:現在國際上有很多的藥治療乙肝,一類是干擾素,當然價格比較高,他的乙抗原血清轉換率可以達到40%,長效的可以40-50%,現在好的干擾素,效果比較好,當然價格也比較高。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一小部分肝炎病人可以發展成為另一種肝炎,就是他自身病毒基因發生變異后,變成乙抗原陰性肝炎,其實這種也是可以治療的,不過這個治療難度大一些。所以,希望這些人不要太過于恐慌,同時在社會上,我們爭取不要在主觀上不歧視他們,給他們一個寬松的生活環境,但是客觀上就是歧視他們,比如現在有些病人,考取了大學,表面抗原陽性,乙抗原陽性,說明他沒有處于肝炎病毒活動期,但學校讓他休學一年,其實這些人,注射一些干擾素,有40%的希望,甚至更高點,他不能注射,一注射就知道了,所以現在大量用核苷類素,因為這個藥一天一瓶呀,但是中間還有些變異,青年人大多怕暴露了,現在很多企業、包括外企表面抗原陽性的不要,我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作了一些呼吁,但好象沒有什么效果,有一些作用,但好象作用不大,我看人事部的條例已經下去了,表面抗原陽性,不是乙肝可以錄取為公務員,但是我看最近還是反復出現這個問題,這些人要生活、要工作,你為什么要剝奪他的權利,所以這個問題,你們媒體應該很好的在社會上呼吁一下,不要歧視表面抗原陽性的這部分人,那天我還和一個人大的副主席說這件事,他說,對這個人呀,他不是主觀的歧視他,而是客觀上怕,怕傳染,所以造成他歧視,但是他就是在客觀上已經造成歧視的這種現象了,所以我們要呼吁,愛護這些人表面抗原陽性的人,多數人,,就象愛滋病一樣,因為愛滋病在國際有影響力,在國際上宣傳,很重視,乙肝在國際上不重視,不重視我們也不重視,我們不能跟著外國走,我們還有中國的國情嗎,這是沒錯,但我們國家的肝炎病人比愛滋病人多多了,所以這一點有點欠缺,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乙肝的病人也不要太自卑,有治療的辦法,在社會上重視你,賦予這些人同樣的權利,工作、學習、生活同樣他的權利,乙性肝炎的傳播途徑主要是血液、性傳播,不是通過涂液很簽的接吻也沒關系,吐沫不傳染,一起吃飯沒有關系的。
編輯:我國在乙肝的治療和預防上與國際有什么差距?
徐道振教授:目前來說沒有差距,而且相對而言,我國國內醫生的臨床水平比國外的高,因為我國有很豐富的乙肝臨床實踐經驗,但是因為我國的基礎水平以及經濟水平相對低,所以制約了一些醫學的發展。就比如說現在我們要查一個好的DNA國際上要一千多塊錢,我們現在查的都是五、六十、一百快錢,想用好的儀器、好的手段來應用到臨床中去,但因為迫于經濟方面的原因,我們不能實現。其實我們醫生的臨床水平都不低,但因為經濟基礎抑制了我們的臨床水平,所以經濟的問題是個根本性的問題,但我相信,乙肝研究的最高水平應該在中國,在亞洲,因為我們擁有為數眾多的患者,這為我們的臨床實踐奠定了難以比擬的條件,所以,以后乙肝的治療和預防的前沿一定是中國和亞洲。
編輯:關于丙肝目前在我國的情況是如何的呢?
徐道振教授:其實丙肝在1989年以前,醫學界沒有這個概念。如果感染的不是甲肝也不是
乙肝,就叫“非甲非
乙型肝炎”。直到1989年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這個新型的肝炎病毒后,世界病毒學會才把這個病毒正式命名為“
丙型肝炎病毒”。而在找到檢測方法之前,丙肝已悄悄蔓延了數十年之久。
在我國,丙肝的規范檢測方法是從1993~1994年開始普及的,所以在1994年之前,輸血或者用血制品,是否有丙肝病毒,誰也不知道。之所以強調1994年前輸過血的人都應該做丙肝檢查,是因為丙肝沒有很明顯的臨床癥狀。丙肝的患者中只有25%的人有癥狀,而75%的人沒有任何癥狀。幼年感染的人,有的要20年甚至30年后才有癥狀。丙肝病毒對肝臟破壞是非常隱蔽的,很多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檢查經常表現為正常,所以容易被漏診。但是人體一旦感染丙肝病毒,轉化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幾率比感染乙肝病毒高。其實客觀地說,擁抱、接吻、吃飯是不會傳染的,因為這些都屬于消化道傳播而非血液傳播,如接吻者雙方的口腔都沒有任何破損,也就是說口腔黏膜屏障完整的情況下是不傳染的。
丙肝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血液、破損皮膚、黏液、性行為和母嬰傳播,因此,曾有過輸血、使用過非一次性注射器和未經嚴格消毒的牙科器械、胃鏡檢查、針灸、穿孔器具,以及有過不潔性生活史,或者曾經用過未經嚴格消毒的器具進行文身、文眉、穿耳環孔等皮膚黏膜創傷性操作的人,都有可能感染丙肝。以上的人員要定期做檢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如果第一次丙肝抗體檢查為陰性,應該在6個月后再做一次丙肝抗體檢查,以確保無“漏網之魚”。另外,1994年后輸血者也別大意,也應定期體檢。
目前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我國的丙肝感染率大約是3.2%。估計目前至少有3600萬至4000萬丙肝患者和丙肝病毒攜帶者,而大多數感染者則對自己的狀況一無所知。丙肝至今尚無疫苗可供預防接種。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我國丙肝報告發病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2003年2萬多人,2005年近6萬人。
附:
★ [丙肝測試]
丙肝高危人群自我檢測表
根據中國《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定義的丙肝傳播途徑,專家制定出這份高危人群自我檢測表,讀者只需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填答,幾分鐘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屬于丙肝的高危人群,從而排除自身感染丙肝的可能性。
若有以下癥狀,請在括號內畫“√”
☆ 曾在1993年之前輸過血或接受過血制品。()
☆ 曾做過胃鏡、內窺鏡檢查。()
☆ 曾做過未經嚴格消毒的針灸治療。()
☆ 曾經用過未經嚴格消毒的牙鉆等牙科器械。()
☆ 曾與他人共用同一個注射器。()
☆ 曾在理發室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理發、剃須刀具。()
☆ 曾經用過未經嚴格消毒的器具進行文身、文眉、穿耳環孔等皮膚黏膜損傷性操作。()
☆ 曾在美容院進行過抽脂、割雙眼皮等創傷性美容項目。()
☆ 曾有過多名性伴侶。()
☆ 密切接觸血液的醫護工作人員。()
☆ 家庭成員中有丙肝患者。()
以上選項只要有一項“√”,那么您就屬于丙肝高危人群。不管這類人群的肝功能是否正常,出于對自身健康管理的長遠考慮,專家建議應該到正規醫院進行丙肝抗體檢查,排除丙肝,從而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