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成軍教授指出————乙肝病毒變異不可怕
近日,眾多慢性乙肝患者來電,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乙肝病毒變異是怎么回事?變異很可怕嗎?帶著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北京地壇醫院院長助理、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成軍教授和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蔡皓東。
蔡皓東認為,乙肝病毒變異是一直就存在的事,沒有什么可怕的。目前醫學界對于已經出現病毒變異的患者有一整套治療方法,因此病人不用過于恐懼。
病毒變異是自然規律
成軍認為,遺傳和變異是病毒本身的生命特征,也是病毒發展的自然規律。不僅是乙肝病毒,所有的病毒都會發生變異。例如流感病毒,每年都在發生變異,因此每年都要制造出新的疫苗進行預防接種。
乙肝病毒感染肝細胞后,會在肝細胞內為自己建立一個“復制基地”,把制造病毒基因的“模型”藏在里面,只要一有機會,這個基地就會按照“模型”大量復制病毒,繁殖后代。由于目前的抗病毒藥物不能“清除”乙肝病毒的“復制基地”、破壞病毒基因“模型”,只能抑制病毒復制。因此目前用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乙肝不能“去根”。
蔡皓東介紹說,所有抗病毒藥物都會對變異的病毒進行篩選。這是因為人類要用藥物去抑制病毒的生長,而病毒本身也要去適應環境得以生存。為了適應人類給它造成的抑制環境,它就要發生一些變化,使自己能在不利的環境中繼續繁殖。因此,無論使用何種抗病毒藥物,都不可能杜絕病毒發生變異。此外,即便不使用抗病毒藥物,病毒也會發生變異,因為病毒自身也在發展,這是物種進化過程的必要步驟。
乙肝病毒變異一般包括3種,分別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變異、e抗原變異,以及乙肝病毒DNA聚合酶變異。
其中e抗原變異在慢性
乙肝患者中比例比較高。主要表現為化驗檢查e抗原向e抗體轉變,
大三陽變為
小三陽,看上去是e抗原轉陰,但查
乙肝病毒DNA滴度很高,轉氨酶不正常,這是病毒逃避免疫系統監視所發生的變異,其結果使病毒在體內增殖復制失去免疫控制,成為造成遠期嚴重后果的主要原因。e抗原陰性的
慢性乙型肝炎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高,但治療的效果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持續,需要得到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
成軍說,如今的乙肝病毒與20年前的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病毒的生存策略在改變,醫生對之的認識和治療方法也在改變。
病毒變異是普遍現象
成軍認為,乙肝病毒變異是一種普遍現象,但不用過于恐懼。
一般而言,評判乙肝病毒對臨床的影響,主要是看其會不會出現耐藥性。如今,醫學界對于病毒變異可能引起的耐藥概率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這從一系列的數據可以看出。
成軍介紹,
拉米夫定治療
乙肝時,一般第1年出現耐藥性的概率是24%,第2年是42%,第3年是53%,第4年是67%。而新一代的抗病毒藥
阿德福韋酯。在第一年一般看不到耐藥性,3年累計耐藥發生率僅為3.9%。因為目前阿德福韋酯可以有效控制拉米夫定引起的的耐藥變異病毒,因此目前對于拉米夫丁耐藥變異的擔心已經沒有多少現實的意義。
繼續治療需調整藥物
成軍說,一般醫生會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判斷病人體內乙肝病毒的變異情況,甚至會在病毒變異之前,及時為乙肝病人更換其他有“戰斗力”的藥物,或者用另一種藥物交替治療。
蔡皓東認為,發生變異后,一部分病人繼續使用拉米夫定治療仍然有效。一些研究已經證實,當拉米夫定出現耐藥性后,一部分病人可以繼續服用拉米夫定,同時采取保肝降酶的措施,對繼續治療無效的病例可更換其他核苷類藥物治療,如阿德福韋酯。阿德福韋酯是一種新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也是繼拉米夫定后的另一種口服抗病毒藥物,其口服療效與安全性均得到臨床研究證實。阿德福韋酯在治療各類慢性
乙肝,包括代償與失代償慢性
乙肝、拉米夫定耐藥的慢性
乙肝、
肝移植前后治療,療效顯著。研究證實,阿德福韋酯對各種慢性
乙肝病毒感染的療效無顯著差異,且長期治療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3年累計耐藥發生率僅為3.9%。
成軍認為,由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之間無交叉耐藥性,因此對拉米夫定耐藥的乙肝病人使用阿德福韋酯是有效的。一般病人在出現拉米夫定耐藥后,醫生可將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重疊使用1至3個月,隨后停用拉米夫定,繼續使用阿德福韋酯,這樣可以在繼續抑制病毒復制的同時,穩固療效。
在采訪中,蔡皓東強調,病毒變異后,不應馬上停藥。尤其那些肝功能很差、肝細胞大量壞死以及嚴重
肝硬化和合并感染的
乙肝病人,如果擅自停用拉米夫定,會發生致死性肝炎。因此,是否停藥,要由專業醫生決定,患者不可擅做主張。
此外,成軍也認為,乙肝病人一定要定期復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如果在應用拉米夫定治療過程中發現轉氨酶回升,DNA再次轉陽,就可能發生了針對拉米夫定的病毒變異,需要慎重應對。要及時檢查,并及時改變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