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格外煩惱,一是因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誤解和歧視。二是這個病治來治去,花了不少錢,可總也治不好。三是怕這病傳染給他人。6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障礙。這些心理障礙可能會毀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前程和希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應該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學習,不少慢性乙型肝炎名人在事業上頗有斬獲,劉德華就是榜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要想成功,的確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一是要調整好心態,從容應對;二是要保護好個人隱私,不要在任何場合、任何情況下,暴露自己的慢性乙型肝炎身份。三是要處理好人生中的大事,例如上學、找朋友、結婚就業等等。
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自稱是文壇著名病人。原得過慢性乙型肝炎,二十多年后,胳膊腿兒來了勁,
肝病竟沒了。許多人向其討藥方,他的答復是:有兩點可以使自己健康,那便是精神放松和多做好事。
無獨有偶,文壇名宿文懷沙一生坎坷多難、銜冤負重,但他活得輕松灑脫,不僅善于苦中求樂,而且有一種更高明的心理轉化法,自稱“心靈辯術”。
無論賈平凹先生抑或是文懷沙先生,無論“精神療法”抑或“心靈辯術”,其核心在于:痛苦,是生命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可省略的表現形式;人在經受、領略痛苦的同時,也在經受和領略生命的存在,這是可以成為參透人生的一門哲學課。
誰沒有痛苦?誰沒有挫折?面對痛苦,面臨挫折,我們不必沮喪,不必沉淪。痛苦與挫折,只是人生的一個低谷。然而,低谷自有低谷的風景。低谷是所有生命不可回避的一段旅程,是通向巔峰的起點與驛站。凡志在巔峰者必先從低谷起步。
在低谷,生命更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因為一切虛浮的光環終于散去,剩下的是一種冷峻而赤裸的現實,一切都得靠自己。靠自己,就是要靠精神的支撐。低谷之時,生命不被注目,往往最接近于自然狀態,但處于自然狀態的生命又往往是最富于創造性的。只是,生命的創造性源于生命的樂命與達觀——樂觀是幼稚,悲觀又何必,面對現實,才叫達觀。抗命不可能,順命太輕薄,遵命得認真。唯有樂命,最是自由自在。難怪,侯寶林晚年得了
胃癌,胃被全部切除,手術后親朋好友去看望他,他卻笑著說:“這下可好了。我把胃部割掉了,看胃癌往哪里長。”侯寶林長壽并晚年依然在舞臺上說相聲的秘訣,還不就是因為他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面對疾病痛苦,始終都能保持樂觀的心態嗎?
忍讓,有時也是一種“精神療法”。要知道,時時處處不示弱的人能得一時之利,但有時難以成為最終的成功者。倒是有些人,凡事忍讓,不逞能,不占先,心境平和寬容,能拋卻私心雜念,不受外人干擾,做事持之以恒。他們即便遇到打擊,也不會萬念俱灰,因為心境平和,所以能處之泰然。這種人跑得不快,但能堅持到終點。馬寅初在望八之年遭受重厄,不得不離開北大校長的位置和喧鬧的政壇,躲進自己在京城東總布胡同的小院。“大江靜擾浪,扁舟獨且征。”阻紛擾于紅塵之外,而不阻浩氣于千秋之外。結局,竟以百歲高齡,重新出山,贏得世人驚嘆。
有的人,怕很少痛苦,也很少挫折,多的只是煩惱,因為煩惱纏身,故而精神萎靡,其實不必。臺灣著名專欄作家吳淡如曾說,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煩惱中,有40%屬于杞人憂天,那些事根本不會發生;30%是為怎么煩惱也沒有用的既定事實;另12%是事實上并不存在的幻象;還有10%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是說,我們的腦袋有92%的都是自尋煩惱,活該你煩惱。只有8%的煩惱勉強有些正面意義。看了這些數據,你要不要刪除你92%的煩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