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遺傳-環境-代謝應激相關性肝臟疾病,病理上包括單純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及由其演變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等類型。NAFLD治療方法很多,但其臨床療效的評估標準尚在探討過程中。目前,一般認為NAFLD的治療重點在于去除病因,治療原發疾病;調整飲食,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合理運動以及輔以一定的藥物治療。
NAFL雖在臨床上僅表現為影像學的肝臟脂肪蓄積,而無肝功能損傷的表現,但多已出現胰島素抵抗現象,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和胰島素釋放試驗等異常,同時大多合并體重、血脂和血糖等指標超過正常范圍,因此,針對NAFL的治療主要以調整膳食結構、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控制體重等為主。NAFL患者在接受一段時間的飲食、運動和行為糾正等治療后,肥胖、高脂血癥等胰島素抵抗現象將會明顯好轉,OGTT試驗和胰島素釋放試驗結果也將有改善,患者的腹脹、肝區隱痛等癥狀將會緩解;在持續3個月以上的治療后脂肪肝病變影像學變化將會減輕或消失。如能進行肝臟穿刺活體組織檢查將是NAFL療效評估最有說服力的手段。鑒于NAFL是代謝綜合征的組成部分,而糖脂代謝紊亂及其相關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事件可能是影響NAFL患者遠期預后的主要因素。為此,對于NAFL的療效評價除需通過實時超聲、CT平掃,甚至肝活體組織檢查觀察肝內脂肪沉積程度是否減輕甚至消退外,還需定期觀察體重指數、腰圍、腰/臀比、血壓、眼底動脈硬化等人體學指標,以及血脂全套、糖耐量試驗等實驗指標。有條件的單位最好能觀察血液游離脂肪酸、胰島素抵抗指數、超靈敏的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1型纖溶酶原激原激活物抑制物等的動態變化,以反映胰島素抵抗和全身炎癥反應。血清膽堿酯酶以及膽固醇酰基轉移酶的動態觀察則可能有助于幫助判斷肝內脂肪沉積的減輕程度,而肝功能生物化學指標的動態觀察有助于及早發現減肥、降血脂、以及降糖藥物的肝毒性。事實上,治療NAFL的最終目的是減少代謝綜合征以及肝病相關殘疾和死亡的發生,因此長期隨訪大宗干預樣本2型糖尿病、動脈硬化性心腦血管事件以及NASH的發生率非常重要。然而國內外至今尚乏這方面的研究報道。
NASH病變是在NAFL基礎上出現肝細胞的炎癥和壞死,同時多半NASH患者肝纖維化指標異常,提示其肝臟啟動了纖維化進程。因此,NASH患者在飲食、運動和行為糾正等綜合治療的基礎上,應注意加強保護肝臟治療。可考慮補充必需磷脂以維持細胞膜的穩定性,促進修復損傷的生物膜,降低炎癥反應。維生素E、還原性谷胱甘肽等抗氧化劑可增強機體抗氧化保護機制,減輕脂質過氧化所致的肝細胞炎癥反應。微生態制劑可調整腸道菌群,減少內毒素的產生,可能會改變脂肪性肝病的病程。對NASH的治療效果的評估應著重注意肝功能酶譜的變化和血清肝纖維化指標的變化,如這兩類指標能恢復正常,其余評價體系可參考NAFL的療效評估方法。對NASH的診斷和療效評估,提倡肝臟穿刺活體組織檢查。此外,血清內毒素、腫瘤壞死因子-α、脂質過氧化物以及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等的檢測可能有助于NASH療效以及藥物作用機制的評估。脂肪性肝硬化的治療主要為對癥支持治療,必要時可考慮行肝臟移植手術治療,其療效和生存期均高于其他肝硬化的肝移植患者,可提高生存質量。
國外有學者回顧自1967年以來Medline收錄的35篇NAFLD/NASH的臨床試驗報道,其治療方法涉及節食、節食+運動、減肥藥物、減肥手術、細胞保護劑、抗氧化劑、降血脂藥物、降血糖藥物、以及節食+細胞保護劑和維生素E+匹格列酮等方面。絕大多數研究為樣本量小(中位數10例)的開放試驗,且病例入選標準、觀察指標、療程及治療終點不一。盡管肝活體組織檢查為判斷療效的金標準,且線粒體形態改變有助于了解病情變化,但多數研究僅根據影像學改變、轉氨酶、血脂、血清脂質過氧化物、胰島素抵抗,以及體重指數、腰圍等考核療效。將來磁共振光譜學可望用于準確判斷治療前后肝臟脂肪含量和三磷酸腺苷儲備狀態的改變。此外,體育鍛煉的耐受性、生活質量、治療費用等復雜指標有助于NAFLD療效的全面評價。總之,至今國內外尚缺乏高質量的有關NAFLD/NASH的臨床試驗,許多問題均有待完善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