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型肥胖是介導脂肪性肝病及其伴同的代謝綜合征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內臟型肥胖者遺傳因素易感性基因和容易貯存能量的節儉基因與環境因素有密切相關。環境因素、生活行為改變、飲食、運動、腸菌過度生長等與脂肪性肝病的發生有關。脂肪性肝病治療的基本原則為:(1)去除病因,治療原發基礎疾病及伴隨疾病;(2)進行基礎治療包括行為或生活方式干預、飲食調整及運動療法三項基本措施;(3)針對不同的病理生理特征,因人而異地進行階段性和輔助性藥物干預;(4)終末期肝病進行肝移植治療。脂肪性肝病的基礎治療不僅可以治療脂肪性肝病的原發病因或危險因素,也可防止脂肪性肝病和多功能代謝不全發生及阻止其進展。
行為治療是通過改變患者不良生活習慣,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行為治療是在行為主義理論、條件反射原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處理患者和改變不良行為的一整套行為矯正治療方法。需要醫生不但有肝臟病學和內分泌學方面知識,也應具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讓患者認識到脂肪性肝病的發生發展與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及嗜好等有關。如要求患者每周至少2d以上不能喝酒,2周內不能有大量飲酒(>80g/d)。晨起和睡前2h不吸煙。避免濫用中西藥物。糾正不良飲食行為如貪食、偏食、間食、零食、快食、暴飲暴食、周末大吃大喝、不吃早飯、晚餐過多、睡前進食、不合理膳食搭配。糾正不良生活行為如多坐少動、睡眠紊亂等偏差。調整心態和情緒,亦可對生活方式特點采用日記/自答問卷分析評估后進行糾正。
飲食治療的意義在于控制基礎狀態游離脂肪酸的吸收,控制餐后高脂血癥,減少胰島素抵抗,促進脂蛋白對脂質的代謝和轉運,增加體內抗氧化劑的量,調整飲食結構和平衡。飲食治療應依不同病因不同病情確定其膳食結構。對于與代謝綜合征相關的脂肪肝,飲食應給均衡熱量、高蛋白質飲食,合理分配三大營養要素,適當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過高的熱能攝入可使患者體重增加,脂肪合成增多,從而加速肝細胞脂肪變性,所以合理控制每日熱能的攝入量是治療脂肪肝的首要原則。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糖尿病協會推薦,在總熱能中,一般蛋白質占總熱能的15%~20%(建議1/3以上為優質蛋白,如魚類、蝦、瘦肉、牛奶、雞蛋等);脂肪占20%~25%;糖類占50%~60%。可溶性膳食纖維可減慢胃排空時間,延緩腸道糖類吸收,有利于減輕脂肪肝患者餐后血糖升高,改善糖耐量,降低血脂和膽固醇,并能增加飽腹感,使患者能夠耐受飲食控制,因此脂肪肝患者膳食纖維可從20~25g/d增至40g/d左右。此外注意單雙糖攝入<10g/d,飽和脂肪酸供熱能<10%,多不飽和脂肪酸<10%,亞油酸與ω-3脂肪酸比值應為5:1~10:1之間,避免ω-3脂肪酸含量不足。在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者,膽固醇攝入應<300mg/d。尚需注意提高膳食中天然抗氧化劑食物和礦物質的量。而在胃腸手術、腸外營養或營養不良等所致的繼發性脂肪肝患者,則根據其營養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
運動療法是針對疾病的特點,選擇不同體育鍛煉手段或通過增加體育運動量來進行防病治病的方法。運動對胰島素作用的靶組織如肌肉、脂肪、肝臟及胰腺本身均有改善作用。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制定運動處方時需考慮運動的種類、強度、持續時間、實施的時間及實施的頻率,還要注意患者的實際情況。在制定脂肪肝的運動處方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患者的原先基礎運動條件,以及患者的心肺腦等功能狀態。運動方案應遵循個體化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兼顧個人工作性質以及全身情況。運動治療對于促進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所致的營養過剩性脂肪肝的消退尤其重要,且可防治其并存的胰島素抵抗和高血壓病等。
大多數脂肪性肝病患者,減重可使大多數患者恢復正常,而飲食療法和鍛煉是減重的基礎,減少32216.8kJ(7700kcal)攝入可減少1kg脂肪,按患者每天熱量需要約125.52~167.36kJ(30~40kcal)/kg,可推算出每天需減少多少熱量才能有一定的減重速率。通常每天鍛煉消耗1255.2kJ(300kcal)時,4個月可減重4.5kg。每減1%的體重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下降10%,而減重10%可改善脂肪肝組織學變化,但需注意體重驟減>5kg/月者會發生脂肪性肝炎。需氧活動每次30min以上,每周3~5次。對中青年患者,盡可能達到6h/周以上。最大攝氧量50%~60%的需氧運動起減肥作用。心率應維持100次/min以上,但最多不超過200次/min-年齡,運動后疲勞感于10~20min內消失為宜。運動需與飲食控制相結合。長期需氧鍛煉可使總三酯酰甘油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但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效果較差。如脂肪性肝病患者在經過以上治療3~6月后,其臨床表現和血清生物化學檢測無改善或不明顯,以及惡化,可考慮應用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