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珺,葉艷娜,李嬋,黎普茜,李栩萍,蔣敏橋
(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院,廣東東莞523018)
(安徽醫藥2012年9月:1308-1309)
【摘要】目的 檢測FGF2蛋白在子宮內膜異位癥(EMs)患者及非內異癥患者腹腔沖洗液中的表達,探討其在EMs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45例子宮內異癥患者(EMs組)及4o例非內異癥患者(對照組)腹腔沖洗液中FGF2水平。結果 (1)在EMs組中,FGF2水平分別為(126.67±39.26)ng·L-1,均高于對照組的(50.31±27.33)ng·L-1,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2)在EMs組中,III~IV期患者的FGF2水平為(118.75±45.81)ng·L-1,高于I~II期患者的(90.43±22.05)ng·L-1(P<0.05)。結論 腹腔沖洗液中FGF2增加可能與EMs發病及發展有關。
【關鍵詞】FGF2;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沖洗液;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s)患者與正常人子宮內膜存在許多不同之處,表現為內異癥患者的子宮內膜細胞黏附、侵襲和血管形成能力明顯增強,使之具有異位種植和生長的能力。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是人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s)家族中的一員,FGF2在細胞的增殖、黏附、血管生成等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擬通過檢測EMS患者及正常人腹腔沖洗液中FGF2的表達,探討FGF2在EMS發生及發展中的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EMs組:選取2011年4月~2012年2月期間在本院經婦科手術并經病理證實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45例。年齡30~45歲,平均年齡42.5歲。運用美國生殖學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期方法(r-AFS)分期,其中I~II期21例,III ~IV期為24例。對照組:收集同期因卵巢單純性囊腫(18例)、子宮肌瘤(10例)及不孕癥(12例)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非EMs患者共40例為對照組,患者年齡28~41歲,平均年齡38歲。所有婦女月經周期規則,術前6個月無甾體類激素治療史,并排除了內分泌、腫瘤、急性感染等急慢性疾病。
1.2 試劑 人FGF2定量ELISA試劑盒購自北京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 標本處理 進腹后用無菌吸管吸取生理鹽水20 ml注入盆腔,無菌注射器于子宮直腸陷窩抽吸腹腔沖洗液約4~5ml。立即將腹腔沖洗液置于無菌EP管內,低溫下3000 r·min 離心10 min,再收集上清液放人無菌EP管中,置于
1.4 檢驗方法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ELISA)檢測人腹腔沖洗液中FGF2蛋白水平,具體操作方法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進行。
1.5 統計學方法 觀測數據為計量數據,用x±s表示,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使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腹腔沖洗液中FGF2濃度 EMs組腹腔沖洗液中FGF2水平達(126.67±39.26) ng·L-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0.
2.2 FGF2與期別及r-AFS評分的關系EMs組中,III~IV期FGF2水平為(118.75±45.81)ng·L-1,明顯高于I~II期的(90.43±22.05)ng·L-1(t=4.08,P<0.01),見表2。
3 討論
3.1 FGF2的結構及功能 人源性FGF2基因定位于4q26~27,全長71.53 Kb,有3個外顯子和2個內含子,mRNA全長67.74 Kb,FGF2是參與血管化調控的主要生長因子,可維持血管內皮細胞的存活和增殖,其在細胞的增殖、分化、黏附、血管生成等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FGF2基因敲除的小鼠表現出血管緊張度缺陷、創傷愈合過程中內皮細胞的遷移受到抑制、創傷愈合延遲等現象,表明FGF2通過控制內皮細胞的增生和遷移來調節血管形成。
3.2 FGF2與EMS的關系 子宮內膜異位癥意指當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體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時稱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s)。本病具有種植生長、侵襲、遠處轉移和易復發等類似惡性腫瘤的特點。EMs的病因復雜,發病機理仍不十分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EMs的存在與病灶內的血管形成與生長緊密相關。
Zhao等研究發現FGF2相關結合受體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無明顯相關性。而本實驗ELISA實驗結果則提示EMs組腹腔沖洗液中FGF2水平較對照組顯著為高,與Bourlev等研究結果類似,且隨著疾病嚴重程度增加FGF2水平的升高更為顯著。據此認為FGF2與EMs的發生發展有關。推測其可能機制為:返流入盆腔的異位內膜細胞及腹膜間皮細胞分泌FGF2聚集在腹腔內,FGF2作為一種血管化調控的主要生長因子,可促使盆腔異位內膜基底部毛細血管的數量和面積明顯增加,使異位子宮內膜得以生長、增生和分化;同時,腹腔內FGF2的過表達還可募集中性粒細胞匯聚于異位灶,這些炎性細胞分泌的多種炎癥因子及生長因子,反過來刺激腹膜間皮細胞及異位內膜細胞再分泌FGF2,加劇了異位癥的增殖和炎癥反應,從而導致了疾病晚期盆腔的廣泛黏連。
總之,本試驗推測FGF2參與了EMs的發生、發展過程,對闡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血管發生機制有重要意義,有望為EMs的診斷、治療及其預后提供一種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