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蟾素系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皮為主要原料研制成的一種水溶性制劑,是吲哚類總生物堿,外觀呈淡黃色的澄清液體,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對多種惡性腫瘤具有明顯的活性。臨床上廣泛用于晚期惡性腫瘤的治療。自2005年8月~2006年4月我科應用華蟾素治療晚期惡性腫瘤94例,獲得了較好的療效;但是該藥在臨床上也出現了各種不良反應和副作用,為了提高治療和護理質量,我科對其進行了觀察,并提出護理對策。
1 臨床資料
1.1 性別與年齡 患者94例,其中61例,女33 例,年齡36~79歲,平均年齡57.5歲。
1.2 疾病診斷94例患者中,原發性肝癌32例,乳腺癌2O例,食管癌13例,肺癌8例,胃癌7例,賁門癌6例,胰腺癌4例,直腸癌3例,骨轉移性癌1例。
1.3 治療方法 華蟾素20 m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每四周為一療程。間隔1周可再行第二療程,4個療程為一周期。
1.4 療效判定
1.4.1 顯效癥狀明顯改善,癌體縮小50%以上,時間維持一個月以上;全身或局部炎癥消退,疼痛減輕或消失,食欲增強,自我感覺好,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1.4.2 有效癥狀改善,癌體穩定(縮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足5O%),時間維持一個月以上;疼痛減輕,全身或局部感染好轉,病人精神食欲好轉,生活質量較治療前好轉。
1.4.3 無效病情無改善或短期內改善又迅速惡化。
1.5 本組治療結果14例顯效,52例有效,無效28例,總有效率70.2%。
1.6 不良反應觀察 94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在 輸液過程中無誘因出現輸液速度減慢,占31.9%;滴速減慢伴液體外滲者4例,占4.3%;7例患者在連 續用藥2周后靜脈穿刺處血管硬化,出現靜脈炎,占7.4%;4例患者因嚴重的脹痛或滴人不暢不能耐受而停止用藥,占4.3%;3例出現沿靜脈走形皮疹,占3.2%。
2 護理
2.1 用藥前的護理
2.1.1 詳細詢問病史患者人院后,護士應詳細詢問病人是否過敏體質,有無藥物食物過敏史,如有,應詳細詢問是何種藥物或者食物,及時將結果告知主診醫生,以防用藥過程中出現不測,并及時在護理記錄單上做好記錄。
2.1.2 合理安排好輸液順序 如果病人的補液量 較多,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前提下,可將華蟾素放置在較后 孵甚至最后,盡量避免出現輸液故障。
2.1.3 選擇合適的靜脈穿刺 由于華蟾素在輸液 過程中容易出現滴速減慢現象,因此在輸液前選擇合適的靜脈就十分重要。一般選擇較粗、直、彈性好的靜脈,并且避開靜脈竇的部位,每日有計劃更換穿刺部位,以利于減少上述不良反應的發生。
2.2 用藥過程中的護理
2.2.1 由于大多數過敏反應出現在輸液后5~30分鐘,因此護士在這段時間內應加強巡回,主動關心病人,了解病人有無胸悶、氣急等不適,如發現病人出現面色潮紅、呼吸急促,應立即通知醫生,停止華蟾素的輸液,換上生理鹽水,更換輸液皮條,并立即給予吸氧,遵醫囑予以甲基強的松龍40 mg靜脈推注。
2.2.2 在輸液進行到中后期,要觀察輸液速度有無變化,特別是無明顯誘因出現的減慢,甚至滴注停止,如有這種情況,可以把輸液瓶位置抬高,以增加液體的壓力,同時用濕熱毛巾敷于穿刺點以上部位,然后選用保鮮膜包裹,并用熱水袋保持毛巾的溫度,以減輕血管刺激及局部水腫,防止靜脈炎的發生。但是要避免燙傷,每15~30分鐘觀察1次;同時也 可以把熱水袋放置在穿刺點上方的輸液皮條上,使液體略微加熱,亦可減輕癥狀。
2.3 用藥后的護理
2.3.1 血管的護理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人的血管會出現穿刺處的疼痛,靜脈的彈性變差,甚至出現條索狀變硬的現象,可局部用喜療妥藥膏外涂,每日3~4次,并配合熱敷以減輕癥狀;必要時給予深靜脈置管。
2.3.2 皮膚的護理
有少數病人在治療后會出現蕁麻疹和皮膚水皰樣損害,其發生原因為速發型超敏反應,應遵醫囑予以激素治療,如果沒有禁忌癥,可以在液體中加入適量的糖皮質激素,這樣既能治療皮疹,也能減少疼痛,同時還可以明顯提高滴速,減少了靜脈刺激癥。另外,不要抓撓局部皮膚,以免抓破,引發感染。
2.4 心理護理
腫瘤病人由于長期的病痛折磨,思想負擔較重,有悲觀失望的情緒,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尤其在應用華蟾素時,因藥液刺激性強滴速較慢,再加上療程時間較長,多數病人會產生厭煩心理。我們應隨時觀察病人的心理狀態,向病人講解情緒對疾病的發展、轉歸有密切的關系,鼓勵病人多與其他病人溝通,或找一些已經結束療程的患者現 身說法。同時做好病人家屬的思想工作,盡量多抽 時間陪護病人,盡可能使病人順利、安全完成療程。
3 討論
華蟾素是我國傳統中藥,具有抗炎、抗腫瘤及調節免疫功能,成為了一種抗癌藥,在臨床已廣泛應用于各種惡性腫瘤的治療,但由于其藥理及成分的關系,臨床經常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因此在用藥前詢問病史,用藥中加強巡回,出現問題及時處理,才能使病人安全度過治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