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患者應注意避免重體力勞動,生活作息有規律,不要過勞和熬夜,適當參加體育鍛煉,練習太極拳及氣功調理均有益于身體的康復。放療期間及放療后,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副反應,如能及早采取如下的預防措施,將有助于防止或減少副反應的發生。
(一)放療期間應注意的問題
1.清潔口腔 如有壞牙、齒槽膿腫、牙周炎等,應治療后再行放療。養成經常漱口刷牙的習慣,每次飯后用軟毛牙刷刷牙。
2.積極治療頭頸部及五官的感染灶如毛囊炎、癤腫、副鼻竇炎、口腔炎、咽喉炎、中耳炎等。
3.放療前或放療中應積極治療貧血、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4.放療前和放療中應
戒煙、忌酒、防治
感冒、保護皮膚、避免感染。
5.放療前應避免妊娠,有嚴重婦科疾病患者應積極治療。哺乳期患者應中止哺乳。
6.注意保護醫生設置的放射野,不要用肥皂、酒精擦洗,以免擦去后影響照射時的準確性。
7.每次照射前,應嚴格遵照醫生、技術員擺的體位姿勢,不能隨意變動,以免損傷正常組織。
8.放射過程中,病人應吃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
(二)放療反應的處理和防治
1.皮膚反應
放療后可出現皮膚干、濕性反應。治療中病人應用柔軟的綢料保護頸部皮膚,盡量保護好干性脫皮,并在需照射的皮膚表面應用些潤滑、上癢、清涼的粉劑,盡量不使其產生濕性脫皮。如出現濕性脫皮,應防止感染,暴露皮膚,忌刺激,局部涂含氯霉素、氫化可的松魚肝油。用1%莪術油膏外涂,可預防皮膚損傷。
2.放射性口咽部反應
出現咽痛、口咽部充血、口腔潰瘍、白膜反應等,這些反應較重。處理措施是給以恰當的消炎。每天多次用漱口液或生理鹽水含漱,可減輕口咽部反應;鼻塞及副鼻竇分泌物過多時,可應用鼻咽消毒劑,減少鼻咽部的分泌物,或用些滴鼻劑(含消炎藥、薄荷、石蠟油等)減輕鼻塞癥狀。在放療期間,天天作鼻咽部及鼻腔沖洗,以減少鼻甲粘連,鼻道變窄的機會;放療結束后,也要作長期沖洗,以保持鼻咽腔及鼻腔的通暢,減少粘連等并發癥。 3.腮腺放射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往往出現一時性的腮腺腫脹及面頸部腫脹,這是急性腮腺放射反應,經適當處理可消退。若有惡心、胃納減退、頭暈無力、口中無味、舌苔厚膩等癥,各人反應不同,經醫生及時處理,癥狀也會減輕。但這些反應,尤其是口干,可持續至放療后幾年,需要中醫藥長時間調理。
4.放射性中耳炎
在放療期間或放療后,病人還可出現放射性中耳炎,耳內疼痛、聽力下降、流膿,甚至鼓膜穿孔,此時可用些抗菌素治療,或用氯霉素甘油或雙氧水滴耳,防治中耳炎。 5.放射性齲齒
由于放療過程中唾液腺受到破壞,唾液量減少,口腔自潔作用降低,口腔菌落改變,使放射性齲齒增加,放療后數年,病人牙齒發黑,發生齲病,齲齒僅留殘根或全部脫落。放療期間,多漱口、刷牙,使用含氟牙膏,并增加含氟牙膏與牙齒的接觸時間,即每日數次在牙齒上涂抹含氟牙膏,以增加牙齒表面含氟量,提高牙釉質對齲病的抵抗能力。結束化療后,勤漱口、刷牙并涂抹含氟牙膏仍不應間斷。
6.放射性頜骨炎
常在放療后多年才出現,它的發生常與放射劑量過多及多療程的放療有關,尤其是在放療后拔牙,容易引起頜骨的壞死。所以,鼻咽癌患者放療后,一般在3年內不能拔牙,若一定要拔,需特別慎重,在放療科醫生指導下,注意預防感染。
7.頜關節功能障礙
由于放射損傷,放療后會引起咀嚼肌及顳頜關節纖維化,導致開口困難。防治要避免面部照射過度,注意口腔衛生及治療口腔感染,以減少纖維化程度。
8.其他晚期放射反應
頸部皮膚有過濕性脫皮,多年后引起皮膚纖維化、硬化,使得頸部皮膚變薄變硬,甚至影響頸部轉動,為此,病人在放療后要保護好頸部的皮膚,經常做頸部的保健操,避免肌肉進一步纖維化。放射性腦病和放射性脊髓病也是1~3年內出現,并愈來愈明顯,關鍵在于預防,首先照射野設計應合理,控制耐受量,再就是治療期間及治療后,多給予維生素(如煙酸,復合維生素B),中醫給予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及滋補肝腎等中藥治療,及血管擴張劑。
鼻咽癌患者放療后由于咀嚼肌及顳頜關節纖維化,導致開口困難,影響進食,勢必會減少營養的攝入,降低體力,并為檢查增加難度。因此,放療后病人應經常對面頰部及顳頜關節處肌肉作運動性訓練及按摩,作張口訓練,有可能減輕這方面的放射性損傷。對顳頜關節已有固定的患者仍要堅持鍛煉,用牙齒咬住物體,并逐漸增大,以改善張口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