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達藥業近日宣布,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CDE)提交的新一代ALK抑制劑鹽酸恩沙替尼(商品名:貝美納®),目前已制證完畢,并且現已進入準備開售階段,國內擁有自主產權的肺癌ALK創新藥即將到來。
.png)
來源:NMPA官網
貝美納注冊證書
肺癌治療手段不斷升級
在我國,肺癌是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惡性腫瘤。根據組織病理學來對肺癌進行分類,那么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SCLC)以及非小細胞肺癌(NSCLC),非小細胞肺癌又包括鱗狀細胞癌,腺癌,大細胞癌等。
當前的肺癌已從組織類型更改為根據分子類型確定治療方案以指導治療決策。根據獲得的基因突變情況,非小細胞肺癌可分為驅動基因陰性或陽性,驅動基因陽性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陽性,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陽性等。
其中,ALK全稱為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譯為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它的學名還包括ALK酪氨酸激酶受體或CD246,是一種在人體內由ALK基因編碼的酶,與細胞的生長和存活相。
從前,傳統肺癌晚期治療方法全身化療毒性反應較大,而新的靶向治療成為備受關注的治療手段之一,很快就發現ALK抑制劑能夠使EML4-ALK融合基因的癌細胞出現凋亡。這一發現促進了針對ALK的小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發展,并為大多數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了生存期延長和生活質量提高的可能。
ALK抑制劑助推肺癌靶向治療
.jpg)
△恩沙替尼作用機理圖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是非小細胞肺癌重要的致癌驅動因子之一,ALK融合蛋白基因在NSCLC患者中的陽性率為5%左右,且多見于年輕、不吸煙或輕度吸煙的肺腺癌患者。
ALK激活之后能夠導致下游信號通路被激活,進而引發腫瘤的發生和存活,ALK抑制劑能夠抑制ALK的活性,從而起到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
對于ALK的檢查:目前用于ALK融合基因的檢測方法主要有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查、免疫組織化學(IHC)檢查,針對ALK融合突變的逆轉錄PCR檢查,二代基因測序(NGS)法。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發現本應結果一致的檢查方法也不同。對于某些ALK陰性的報告結果,臨床醫生仍然需要進行進一步討論。
鹽酸恩沙替尼(貝美納®)適用于此前接受過克唑替尼治療后進展的或者對克唑替尼不耐受的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療,是貝達藥業在肺癌領域繼EGFR-TKI后的又一重大布局產品,將為癌癥患者的生存帶來了更多的選擇。
恩沙替尼盤點|回顧歷年大事件
2007年:恩沙替尼研發萌芽。
2009年:Vanderbilt大學與Xcovery達成合作共同研發恩沙替尼。
2010年:恩沙替尼首次亮相AACR。
2014年:恩沙替尼美國Ⅰ/Ⅱ期數據ASCO首秀。
2014年:貝達藥業投資Xcovery,將恩沙替尼引進中國。
2018年:鹽酸恩沙替尼遞交中國新藥上市申請(NDA)。
2019年:鹽酸恩沙替尼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納入優先審評品種名單。
2020年:恩沙替尼獲批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