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疾病,15%的患者為突發且需要住院治療,對于這些患者,傳統的治療方法是靜脈輸入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但對40%的患者無效。手術有死亡危險,也影響患者的長期生活質量。1984年首次報道用靜滴環孢素來治療UC,但因它的毒副作用使醫生難以將其作為標準治療藥物,但多數患者卻寧可選擇環孢素也不愿結腸切除。
英國Durai等對環孢素治療潰瘍性結腸炎(UC)的用法和時機進行了綜述。[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5,22(10):907]
用法:
第一篇有關
環孢素的小型隨機雙盲對照試驗來自美國。20例重度UC住院患者隨機接受
環孢素4mg/(kg·d)
和安慰劑治療。11例
環孢素組患者中,有9例的癥狀在數日內改善,對照組患者均無改善;27%(3/11例)的
環孢素組患者和44%(4/9例)的對照組患者需要結腸切除;5例對照組患者轉為接受
環孢素治療后也獲得緩解。該小型試驗表明,
環孢素起效快,治療需要結腸切除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高,4mg/(kg·d)
環孢素靜滴成為了標準治療劑量。
環孢素的毒副作用與劑量有一定關系,只有1項研究對大劑量[4mg/(kg·d)]和小劑量[2mg/(kg·d)]環孢素進行了比較。73例患者隨機接受大劑量(38例)和小劑量(35例)環孢素靜滴治療,持續8天,有效者改為口服(8mg/kg)。結果顯示,持續靜滴環孢素2mg/(kg·d),血藥濃度保持在150~250ng/ml時的有效率高。環孢素微乳劑的出現克服了口服吸收差的問題?诜⑷閯環孢素5~6mg/(kg·d)相當于靜脈輸入了2mg/(kg·d)。
盡管環孢素治療的近期有效率(約70%~80%)似乎還不夠理想,但2年內免于結腸切除者達40%~50%;加用thiopurines后,其遠期療效更好。因此,多數胃腸病學家將環孢素治療作為轉用thiopurines治療的橋梁,最多使用數月。
用藥時機:
作為搶救措施,當患者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無效、有結腸切除可能的時候可以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失敗的預測指標包括:(1)治療第3天仍排便8次以上,或每天排便3~8次,且C反應蛋白>45mg/L,預測結腸切除的準確度為85%;(2)暴發性結腸炎指數>8,預測結腸切除的準確度為72%。因此,第3天的排便次數和C反應蛋白水平是預測
環孢素應用的有價值指標。最近一些采用抗
腫瘤壞死因子單抗英夫利昔單抗(infliximab)治療UC的數據使
環孢素的地位受到懷疑,英夫利昔單抗或其他生物制劑是否比
環孢素更安全有效仍需深入研究。
總之,對于高危結腸切除的急性UC患者,早期低劑量靜滴或口服環孢素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急救方法。仍存在的問題有:環孢素治療后,是否需要繼續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無效的患者出院后是否能用環孢素治療?
點評:
重癥UC病情兇險,常規靜脈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有時效果不明顯。對這部分患者,早期靜滴或口服環孢素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需注意環孢素的毒副作用。
中華現代外科學雜志 2006 年 2 月 第 3 卷 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