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沙林片為治療白癜風的國家基本藥物。臨床上應用的片劑、酊劑等傳統劑型在長期使用后,易產生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實驗已證實,甲氧沙林脂質體凝膠劑以其可生物降解,皮膚靶向性強的特點,可減少藥物全身吸收所帶來的不良反應,具有較好的皮膚靶向性和緩釋作用,且對實驗性白癜風療效明顯優于同劑量的8-MOP酊劑及普通凝膠劑。此次試驗的目的是考察透皮吸收促進劑對甲氧沙林片體外透皮作用的影響。
皮膚角質層是藥物經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和限速部位,但脂質體能否順利完全的透過皮膚角質層目前仍存有疑問。而透皮促進劑能夠增加藥物的經皮滲透能力,減少時滯,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因此,本文根據預試驗結果并參考有關文獻,將氮酮和丙二醇按1:1(質量比)的比例混合,研究其對甲氧沙林片經皮滲透性的影響,為進一步完善甲氧沙林片制劑提供實驗依據。
通過的方法方法分別制備無透皮促進劑的甲氧沙林片及以1%(ω)氮酮和1%(ω)丙二醇為透皮吸收促進劑的甲氧沙林片。采用Franz擴散池,以離體小鼠皮膚為透皮屏障,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體外接受液中甲氧沙林(8-MOP)的含量,計算其累積透皮釋藥量(Q),并將數據進行釋放動力學模型擬合。結果樣品凝膠體外釋藥符合Higuchi方程,不含透皮吸收促進劑的LMOP凝膠:Q=79.65t1/2+27.99;含透皮吸收促進劑的LMOP凝膠:Q=117.39t1/2+34.37,顯示后者的滲透作用更好。
實驗全部選擇雄性昆明小白鼠可便于取皮操作及結果數據的平行。同時,以高效液相色譜法為離體鼠皮建立了可靠的體外測定方法,使其避免了因長時間浸泡于接受液中,皮膚蛋白質的脫落,溶解而造成接受介質混濁導致的測定干擾,從而保證了較好的基線分離。體外透皮實驗中水浴設定的溫度(32±0.5)℃系最接近正常人體表皮的溫度。實驗中PBS的pH值設定在6.5,一方面是由于該值更接近人體皮膚的pH值,另一方面是由于8-MOP中所含不飽和內酯在pH=6.5時最穩定,水解常數最小。因此,以PBS(pH6.5)為水合介質制備脂質體可使脂質體凝膠中的8-MOP保持在最穩定的范圍內。同時,以含30%(φ)乙醇的PBS為透析介質可增大8-MOP的溶解度,有利于藥物濃度的測定。
本實驗凝膠為骨架控釋制劑。透皮促進劑要先從基質緩慢擴散至皮膚表面,然后與角質層發生作用,其擴散速率為影響藥物滲透的重要因素。氮酮分子直接分配介入角質層的雙分子脂質體中,從而破壞其有序疊集排列,導致結構松散,流度增加,使藥物分子易于轉運,具有較強的透皮促進作用。丙二醇作為促滲劑在單獨應用時促滲作用并不明顯,并且在較高濃度下隨著丙二醇黏度的增加,反而會出現阻滯藥物擴散的現象。而丙二醇與氮酮合用則能夠產生協同透皮吸收作用:一是由于丙二醇在類脂極性基團之間的親水區域分布,使氮酮容易分配進入細胞間部位;此外,丙二醇還可以促進藥物通過細胞內途徑轉運,并因此提高氮酮的促進作用。本實驗結果顯示:含1%(AZ+PG)的甲氧沙林片(E)與不含透皮吸收促進劑的甲氧沙林片(D)比較,體外透皮時滯明顯縮短,其連續穩態釋藥促透作用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