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eczema)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癥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系。其特點為自覺劇烈瘙癢,皮損多形性,對稱分布,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易反復發作。
濕疹特點為自覺劇烈瘙癢,皮損多形性,對稱分布,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易反復發作。中醫稱為“濕毒瘡”或“濕氣瘡”。所謂“毒”,是指一些熱毒,令身體產生排斥及敏感反應,而這些熱毒可能是由食物、藥物或日常用品(如油漆、樟腦丸等)引致。至于濕,是指身體機能受濕阻以致呆滯。由於人體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運行停滯不順,身體便會處于“濕”的狀態,癥狀是四肢沉重、水腫、脾 胃不和、大便稀薄等。
臨床研究運用中醫療法治療面部濕疹
例4 患者,男,62歲。面部紅斑、癢1周,于2006年1月18日初診。患者于1周前進食海鮮后面部紅斑、瘙癢,伴灼熱,心煩,口苦,便干,口服西替利嗪片,外用丁酸氫化考的松乳膏,罔效。
檢查:雙側頰部、額部大小不等紅腫斑片,少量紅色丘皰疹,舌尖紅,苔白膩,脈稍滑。診斷:面部濕疹。給以清上防風湯加減治之,藥用:黃芩、黃連、山梔、金銀花、連翹、荊芥、防風、枳殼、川芎、蟬衣各10g,白鮮皮、地膚子各15g,土茯苓、生薏仁各30g,白芷、甘草各5g。1劑/日水煎服,5劑。外用苦參、白鮮皮、蛇床子、生地榆、黃柏各30g,水煎冷濕敷。1月25日復診,紅斑消退,癢大減。效不更方,上藥又進5劑,諸癥平復。
按濕疹屬中醫“浸淫瘡”范疇。本例面部紅斑,癢伴灼熱,心煩、口苦、便干,乃濕熱浸淫癥,應清熱祛風,利濕止癢,給以清上防風湯加金銀花、蟬衣清散風熱治標,加白鮮皮、地膚子、土茯苓、枳殼、生薏仁燥濕止癢治本,川芎引藥上行。全方標本兼治,故而取得迅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