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療法治療老年皮膚瘙癢癥有較好療效,現對我院138例患者治療總結報告如下。
目的:比較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中、西醫臨床療效。 方法:將138例老年性皮膚瘙癢癥隨機分為兩組,中藥組70例以中藥湯劑治療;西藥組68例以西藥治療,并總結比較其療效。 結果:中藥組、西藥組的治愈率分別為74.5%和32%;總有效率為100%和86%。 結論:老年性皮膚瘙癢癥中藥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西藥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筆者自1996年1月~2003年12月共門診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138例。隨機分為中藥組70例,其中男36例,占51%;女34例,占49%。年齡最大為91歲,最小為58歲,平均68.42歲。西藥組68例,其中男35例,占52%;女33例,占48%。年齡最大為90歲,最小為56歲,平均68.17歲。2組差異無顯著性,有可比性。
1.2 方法 西藥組采用口服甲基睪丸素(5~10mg2次/d,女性患者用已烯雌酚片0.5mg1次/d),加復合維生素B片(2片,3次/d)加維生素E膠丸(50~100g3次/d)治療,15d為1個療程。中藥組則采用口服中藥湯劑治療,根據臨床所表現的證候特點分型論治。風寒束表型:表現為皮膚瘙癢、干燥粗糙、惡風鼻塞、易感風寒、鼻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治當解表散寒,祛風止癢。方用人參敗毒散加減,方中黨參15g、茯苓15g、柴胡10g、羌活10g、川芎10g、前胡10g、薄荷10g、僵蠶12g、蟬蛻12g、白芨15g、玉竹15g、甘草6g。以水600ml,后下薄荷,煎200ml,煎2次混合,分2次溫服,禁食生冷、油膩及辛燥食物。濕熱內盛型:表現為皮膚瘙癢色紅成片,高出皮膚,或呈紅色瘀點,或有黃色黏液滲出,舌紅苔黃或厚或膩,脈濡數或滑。治當清熱除濕,祛風解毒。方用萆濕湯化裁,藥用萆20g、茯苓15g、苡米20g、淡竹葉10g、忍冬藤20g、黃柏12g、蜈蚣2~3條、烏梢蛇15~20g、防風10g、甘草8g。煎法同前,蜈蚣、烏梢蛇焙干研末,分2次吞服。禁食辛熱、海鮮、滋膩之物及飲酒。肝
腎陰虛型:表現為皮膚干裂瘙癢、脫屑、腰膝酸軟、目干澀、口燥咽干、大便干結、
失眠多夢、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治當滋補肝腎、養血祛風。方用杞菊地黃湯加味。方中生地20g、枸杞12g、菊花15g、天花粉15g、當歸15g、僵蠶12g、丹皮10g、玉竹15g、丹參15g、甘草6g。煎服如前,禁食辛熱、干燥煎炸食物。
1.3 療程 西藥組最長為60d,最短為15d,平均30d。中藥組最長為20d,最短為5d,平均9d。
1.4 治療標準 治愈:癥狀完全消失1年以上;顯效:癥狀明顯減輕,但未完全消失,達6個月以上;好轉:癥狀有所減輕;無效:癥狀無減輕與治療前無變化。
2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略 )注: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西醫對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病因病機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與性激素水平衰減有一定關系,通常采取性激素結合B族維生素與維生素E治療,很難達到理想療效。中醫則不然,認為該病癥有風寒束表,濕熱內盛,肝腎陰虛等不同類型,病因病機十分清楚。治療上除了針對病因病機疏散風寒、清熱除濕、滋養肝腎之外,祛風和潤燥是兩大重要法則。風寒束表型以柴胡、羌活、川芎、薄荷、僵蠶、蜈蚣解表祛風,重用白芨、玉竹以潤燥。濕熱內盛型則在清熱除濕劑中加蜈蚣、烏梢蛇、防風以祛風。肝腎陰虛型杞菊地黃湯加天花粉、玉竹、當歸以滋養潤燥更加僵蠶以祛風。由于切合病機,藥中病所,故中藥治療該病證的效果明顯優于西藥治療。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4年第1卷第3期;《老年性皮膚瘙癢癥中西醫療效比較》;吳忠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