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皮膚疾患,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們根據該病中醫發病機制,自擬消銀1號及消銀2號內服同時外浴治療尋常型銀屑病45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目的:探討中藥內服合并外浴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療效。方法:采用中醫清熱涼血、養血潤燥、活血化瘀、祛風止癢的方法,口服同時外浴治療尋常型銀屑病45例,并設對照組單純口服中藥,觀察皮損及瘙癢情況來判斷有效率。結果:中醫口服同時外浴的有效率高于單純口服中藥組。結論:中藥內服并外浴療效明顯優于單純口服中藥。中藥內服外浴治療應該推廣。
1 臨床資料
1.1 入選標準
①診斷標準根據《實用皮膚科學》[1]診斷標準確診為尋常型銀屑;②排除其它疾病以及同時患慢性
胃炎、慢性腸炎等影響藥物吸收與排泄的疾。虎2個月內未應用糖皮質激素及免疫調節劑。
1.2 一般資料
入選患者76例,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7歲。病程最長30年,最短2周。分為2組,治療組45例,對照組31例。
2 方法
2.1 內治法
血熱型以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為主,用自擬消銀1號:生槐花30g,生地30g,紫草、板蘭根、大青葉、白蘚皮、白花舌草各20g,赤芍、茜草、白茅根、白蒺藜各15g,生丹皮、黃柏、蟬衣、三棱、莪術各10g。血虛風燥型以養血潤膚、祛風止癢為主,自擬消銀2號:生地30g,雞血藤、何首烏、玄參、丹參、二花、二冬、板蘭根各20g,當歸、白芍、沙參、旱蓮草、三棱、莪術各10g。每日1劑,水煎服,2周為1個療程。
2.2 外浴法
中藥洗浴,取其所服之中藥煎汁洗浴,每晚1次。血熱型:藥浴溫度夏季38~39 ℃,冬季40~41℃,時間為30min;血虛風燥型:藥浴溫度夏季40~41℃,冬季42~43℃,時間為60min。2周為1個療程。
2.3 治療組45例均按上述內服外浴治療,而對照組單內服中藥。
2.4 觀察方法
2.4.1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皮損的多少、顏色、鱗屑的厚薄及瘙癢的程度。
2.4.2 療效標準
參照《牛皮癬中醫療法》[2]制定的療效標準進行評定。臨床治愈:皮損全部消退或僅留少數點滴狀損害。顯效:皮損消退70%以上;有效:皮損消退30%~70%;無效:皮損消退30%以下,或未被控制反而加重。
3 結果
治療組第2療程末有效41例,有效率91.11%;對照組第二療程未有效21例,有效率67.74%。統計學分析,差別有顯著性意義(x2 =5.40,P<0.05)。
4 討論
銀屑病在臨床上是常見的多發病,中醫對本病的辨證分型,各家意見不一,目前較多的是按血熱血燥論治,也有增加血瘀型者。因本病不論何因所致,其發病機制不外乎熱壅血絡或陰傷血燥兩個方面,故我們治療本病的治則,總以清熱涼血、養血潤燥為主,以活血化瘀、祛風止癢為輔;按癥候、病期不同而有所側重。治療所用2方均以上述原則而選方。
中藥洗浴療法是根據中醫學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結者散之,燥者濡之而應用的。本病具有明顯冬季發病與加重的特點,因而寒冷是本病的主要誘因。陰寒之邪損傷人體的陽氣,致使陽氣不得宣發,腠理閉塞,陰津不得外濡,因而易出現銀屑病所特有的干燥銀白色鱗屑。若久病則為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故溫熱外浴能達到熱則濡之目的。外來邪氣雖有風、寒、暑、濕、燥、火之不同,但其轉歸往往歸屬于火熱之毒。因而在本病治療中,清法不失為重點療法之一。故常選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品,以達結者散之。
以現代醫學觀點來看,在一定條件下,皮膚對外界的吸收能力隨著外界溫度的升高而增加。以炎癥皮膚與正常皮膚相比,其吸收藥物的能力前者明顯高于后者[3]。故溫度升高可增加皮膚對藥物的吸收能力。同時,溫度增加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促使藥物的有效成分不斷進入血液,并促使有毒的代謝產物迅速排出體外,從而使表皮鱗屑顯著減少,達到內外兼治的目的。
參考來源:《中國民康醫學》2006年1月18卷1期;《消銀1號及2號方內服外浴治療尋常型銀屑病》;馮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