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屬中醫“白疕”、“松皮癬”、“干癬”、“白癬”等范疇。本研究臨床運用清熱解毒,活血祛風法治療銀痟病收到較好療效。
病因病機
《外科大成·卷四》說:“白疕膚如疹疥,色白而癢,搔起白疕,俗呼蛇虱。由風邪客于皮膚,血燥不能榮養所致。”《外科正宗·頑癬》對其病因提出“血燥風毒客于脾肺二經”的見解。《醫學入門》言“疥癬皆血分熱燥,以致風毒客于皮膚”。外因風寒濕熱燥毒之邪,侵襲肌腠;內因稟素血熱,飲食不節,情志內傷等,導致血熱風燥或血虛風燥。
現代醫學認為銀屑病是一種常見并易復發的慢性炎癥性
皮膚病,其病程長,尤以侵犯青少年為多,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精神影響甚大。臨床分為尋常型銀屑病、紅皮癥型銀屑病、膿皰型銀屑病和關節型銀屑病[1]。臨床常見尋常型銀屑病,診斷要點:①好發于頭皮及四肢伸側,尤其是四肢關節的伸側,其次是背側;②損害的數目、大小、形態極不一致;③初起為鮮紅色或暗紅
色斑、斑丘疹或丘疹,表面呈蠟樣亮光,稍久表面似覆鱗屑,多層易剝脫,呈云母狀,顯銀白色;④將鱗屑刮去,其下可見一層紅色半透明的濕潤薄膜稱薄膜現象。
辨證論治
多由素體血熱蘊毒,燔灼營血,復感風、熱、濕、燥、毒諸邪,損傷肌膚,內外合邪,發為銀屑頑疾。以清熱解毒,活血祛風,滋陰潤燥為大法。自擬消銀湯:生地20g,土茯苓30g,銀花20g,苦參10g,竹葉10g,梔子10g,白蒺藜10g,白鮮皮20g,防風10g,丹參15g,雞血藤20g,當歸10g,蟬衣10g,烏蛇10g,僵蠶10g,全蝎6g。水煎服,1劑/日。1個月為1個療程,連服2個療程。
方中生地、土茯苓、銀花清熱解毒涼血;白鮮皮、苦參、白蒺藜、防風祛風除濕、止癢;《素問·至真要大論》認為“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故用苦參、竹葉、梔子清心除煩止癢;丹參、雞血藤、當歸活血化瘀,養血潤燥,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蟬衣、烏蛇、僵蠶、全蝎屬蟲類靈動之品,搜風止癢。
西藥給予
迪銀片,5片/次,3次/日。迪銀片含有多種氨基酸、多肽及微量元素,有助于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利于機體營養代謝。其另一成分氨茶堿能抑制機體內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增加細胞內環磷酸腺苷的含量,從而抑制病變部位細胞分裂,控制病變部位鱗屑增生變厚,使病變組織得以修復。
病歷資料
患者,女,2003年3月就診,全身泛發皮疹,見斑塊狀皮損,表面覆有銀白色鱗屑,大量脫屑,新發皮疹不斷出現,瘙癢難忍,搔抓后出血,伴心煩口渴,溲赤,舌紅苔黃膩,脈數。辨證屬血熱感毒,治宜清熱解毒,活血祛風為主。消銀湯加減:生地20g,土茯苓30g,銀花20g,苦參10g,竹葉10g,梔子10g,白蒺藜10g,白鮮皮20g,防風10g,丹參15g,當歸10g,蟬衣10g,烏蛇10g,僵蠶10g,全蝎6g,槐花20g,黃芩10g,茵陳蒿20g。同時口服迪銀片。服10天后,瘙癢減輕,皮損開始消退,20天后,皮損基本消退,瘙癢停止,繼服10劑后痊愈。患者怕復發,后又服1個療程,至今未復發。
在治療期間,盡量了解患者起病及病情反復發作的誘因。囑患者加強鍛煉,養成合理的飲食起居習慣,防止
感冒或扁桃腺炎,避免過勞、受冷及劇烈精神刺激;要求患者忌酒,忌食辛辣香燥,羊肉、魚、蝦等葷腥動風之物[2]。
本研究臨床治療銀屑病86例,痊愈(皮損全部消退,瘙癢消失)62例(72%);顯效(皮損消退超過70%,瘙癢緩解)16例(18.6%);好轉(皮損減少,瘙癢減輕)6例(7%);無效2例(2.3%)。總有效率97.6%。
參考來源:《中國社區醫師》2010年4月25卷8期;《消銀湯和迪銀片治療銀屑病療效觀察》;朱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