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以表皮細胞過度增殖的一種緩慢性、反復性發作,臨床上常見的
皮膚病,由于其發病機制及病因未完全清楚,在治療時從祖國傳統醫學角度去了解,臨床辨證治療證實與人血氣有密切關系。筆者在二十余年間用中醫藥治療銀屑病,取得較滿意效果,介紹給同道,意在互相交流學習。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86例病人治療病案,男46例,女40例;年齡13~72歲,平均30歲;病程約3個月~20年,均是門診治療。歷經數年追蹤觀察,復查病人時,皮損涉及四肢全身67例,皮損局限部位19例;其總例數中有營養不良合并感染化膿29例(用西醫抗感染后再服中藥)。
1.2 方法 門診用中醫藥方劑消銀散為主方加減,以元參、紫草、生地、雙花、蜂房、黃芩、苦參、公英、白鮮皮、丹皮、赤芍、青黛、烏蛇、蟬蛻、蜈蚣、甘草等,視病人臨床癥狀,方劑調以地膚子、荊芥、當歸、卜子、浮萍加減。瘙癢嚴重用荊芥、防風、艾葉、川椒外局部泡洗,每日1劑,剩余藥渣可煮2次后,日常飲用(下雨潮濕天氣勿用)。方劑以1個月為1個療程,其間鼓勵多活動、多飲水,利于排泄體內邪毒與藥物毒性,同時強調服藥期間要進行肝功能檢驗,和其他必要檢查,待身體恢復正常時再服第2療程。
2 結果
2.1 服藥2個療程后,在了解86例病人病情進展,以自定門診復診時見皮損消退≥80%,為臨床治愈;皮損消退≤50%,瘙癢減少輕微,為有效;癥狀消退不明顯,瘙癢不減,為無效。
2.2 86例病人經2個療程治療后,臨床治愈73例,有效10例,無效3例,均為年齡偏大且長期營養不良患者。
2.3 服藥期間個別病人出現不良反應21例,其中以胃腸道反應8例,口渴5例,白細胞減少3例,頭暈目眩、食欲較差、睡眠不佳5例。上述患者不良反應多在停藥1周后自行消失。
3 討論
祖國傳統醫學觀點認為銀屑病與人血氣關系密切,運用四診、八綱辨證施治銀屑病,歸納多由氣虛、血熱、燥濕、瘀積引起臨床癥狀,由于中醫藥治療銀屑病有許多驗方奇劑,醫法豐富、藥物眾多、組方靈活,在許多方劑中都以補氣、清熱、涼血、解表、祛風、止癢,促進血循環,滋陰潤膚,活血通絡,調血營和為治則,改善皮膚,營養皮膚,消除障礙。以肺主氣主皮毛,經心肺營血調達,把外感風邪客于肌表,肺氣、血才得宣泄。藥用解表通里有:荊芥、紫草。清熱解毒用:黃芩、公英、雙花。燥濕散風用:烏蛇、地膚子、防風。扶正理氣用:黃芪、佛手。活血化瘀用:丹參、赤芍、全蝎等。采用副作用少的方劑,在臨床上以補正氣通血脈,來延伸生長曾被破壞的皮下組織和毛細血管及毛細淋巴管,要注重加減使用養陰藥,增強淋巴液分泌量,改善體表皮膚微循環,讓身體產生抵抗力,從而達到疾病好轉和治愈目的,以解除患者疾苦。
參考來源:《中華醫藥雜志》2005年11月5卷11期;《中醫藥治療銀屑病86例體會》;王興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