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蚴皮炎(
cercarial dermatitis)是指由血吸蟲尾蚴侵入人體皮膚引起的以瘙癢性丘疹為主要特征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包括人血吸蟲
尾蚴皮炎和動物血吸蟲
尾蚴皮炎兩大類。
【病因和發病機制】 人血吸蟲在我國僅有日本血吸蟲,主要流行于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動物血吸蟲在我國主要是寄生于禽類的毛畢屬血吸蟲和寄生于家畜的土耳其斯坦東畢血吸蟲,全國各地均有發生。血吸蟲的中間宿主是釘螺,蟲卵隨人或動物糞便排出,落入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鉆入釘螺后發育成尾蚴并浮游于水中。人接觸了疫水,尾蚴便鉆入皮膚,引起局部炎癥反應。人血吸蟲尾蚴可在體內繼續發育為成蟲,引起血吸蟲病,動物尾蚴則在人體皮膚內死亡。
【臨床表現】 皮損一般限于接觸疫水的部位,常見于小腿、手及前臂,少數可泛發。尾蚴鉆入皮膚5~10分鐘后局部皮膚即出現水腫性紅斑,繼而出現針頭大丘疹、丘
皰疹;瘙癢劇烈,夜間尤甚,可因搔抓而出現血痂或繼發膿皰。皮損約經1~2周逐漸消退。有些人對尾蚴侵入不敏感,癥狀輕微,再次感染者病情較初發者為重。在血吸蟲病流行地區還可見到會陰部瘺管和外生殖器部位血吸蟲性肉芽腫。
【診斷和鑒別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結合典型臨床表現,一般不難診斷。本病需與蟲咬皮炎、丘疹性
蕁麻疹等進行鑒別。
【預防和治療】 妥善治療血吸蟲患者,以消滅傳染源;開展消滅釘螺和尾蚴的衛生運動,以切斷傳播途徑;加強個人防護,在流行區下水前可外用15%鄰苯二甲酸丁酯乳劑,防止尾蚴鉆入皮膚,15%~20%松香酒精或30%松香軟膏亦具有較好的防護作用。
外用藥物治療以消炎、止癢、防止繼發感染為原則,可用爐甘石洗劑、5%樟腦酒精等,重者可酌情內服抗組胺藥或糖皮質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