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銀屑病由于其慢性、難治、長期不適給患者本身帶來極大的痛苦。目前,中醫治療銀屑病分型較明確,而且效果不錯。
中醫皮膚科古籍中有白殼瘡、頑癬、松皮癬、白疤、蛇虱等名稱,現規范病名為白疤,根據記載的癥。
狀與體征,相當于今
銀屑病一般臨床表現的皮損特征。如《外科證治全書·發無定處》中所日:“白疙,一名疙風,皮膚燥癢,起于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漸至肢體枯燥拆裂,出血痛楚,十指問皮厚而莫能搔癢。因歲金太過,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證。”中醫藥治療銀屑病的方法很多,方藥豐富,給藥途徑靈活多樣,療效較好,且副作用小,而且最能顯中醫治療的特色和優勢,無論在臨床還是在實驗。
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辨證論治對于銀屑病證型的分辨及具體方藥的認可,多來自不同醫家的臨床經驗或偶然發現,長期呈現出眾說紛紜的狀態。國家于1994年發布的中醫藥行業標準所列的風熱血燥證、血虛風燥證和瘀滯肌膚證3型,有的從簡進行修改,多數則認為不能滿足臨床上的實際需要,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有辨證3型、5型、6型者,甚至于有學者羅列l0種以上證型,供臨床參考可以,實際操作比較難。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l2種類型:
1、風熱證多見于尋常型銀屑病進行期,治以疏風解表、清熱涼血。常用藥物:金銀花、連翹、桑葉、牛蒡子、板藍根、北豆根、黃芩、槐花、凌霄花、牡丹皮、紫草、草河車、白鮮皮等。蟲類藥長于驅風、搜風,銀屑病與風邪有關,近年來用蟲類藥治療本病者日趨見多,主要藥物有烏梢蛇、全蝎、蜈蚣、蟬蛻。
2、血熱證多見于銀屑病的進行期,治以涼血化斑、清熱解毒。常用藥物:生地、赤芍、丹皮、丹參、紫草、白茅根、黃芩、黃連、生石膏、知母、板藍根、忍冬藤、北豆根、苦參、草河車、白鮮皮等。
3、 血瘀證多見于尋常型銀屑病靜止期,治以活血化瘀法。主要藥物:當歸、丹參、川芎、赤芍、茜草、桃仁、紅花、三棱、莪術、乳香、沒藥等。或治以理氣活血法,常用藥物:黃芪、丹參、赤芍、紅花、澤蘭、三棱、莪術、茜草、凌霄花、王不留行、石見穿、絲瓜絡、烏蛇、青皮等。.
4、血虛證多見于尋常型銀屑病靜止期,治以養血和營、益氣祛風。常用藥物:炙黃芪、黨參、元參、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天冬、麥冬、麻仁、白鮮皮、白芷、白蒺藜等。
5、血燥證多見于尋常型銀屑病靜止期,治以滋陰潤燥、清熱驅風。常用藥物:當歸、丹參、何首烏、生熟地、天冬、麥冬、丹皮、川芎、雞血藤、草河車、北豆根、白鮮皮等。
6、 濕熱證多見于尋常型滲出性銀屑病,治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常用藥物:龍膽草、黃芩、黃連、黃柏、苦參、茯苓、澤瀉、蒼術、生地、丹皮、茵陳蒿、薏苡仁、土茯苓、草河車、北豆根、蒲公英、白鮮皮等。
7、 沖任不調證多見于內分泌功能紊亂性銀屑病,治以調和沖任、和血理血。常用藥物:仙茅、仙靈脾、巴戟天、菟絲子、女貞子、旱蓮草、黃柏、知母、當歸、熟地、生地、茯苓、柴胡、枳殼、何首烏、丹參、桃仁、紅花、香附等。
8、
風濕痹阻證多見于關節型銀屑病,治以祛濕清熱、解毒通絡。常用藥物: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桑寄生、防己、半枝蓮、稀薟草、雷公藤、透骨草、絡石藤、烏蛇等。
9、肝腎不足證多見于久治不愈的關節型銀屑病,治以補益肝腎,祛風除濕。常用藥物:熟地、山茱萸、當歸、丹皮、杜仲、續斷、木瓜、狗脊、龜板、狗骨、烏蛇、土茯苓、稀薟草、伸筋草等。
10、 濕熱蘊毒證多見于膿皰型銀屑病和紅皮病型銀屑病,治以清熱祛濕、涼血解毒。常用藥物:水牛角或羚羊角粉、龍膽草、苦參、黃芩、車前子、澤瀉、草河車、北豆根、生地、赤芍、丹皮、知母、生石膏、銀花、連翹、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公英等。
11、脾虛毒戀證多見于膿皰型銀屑病恢復期,治以健脾除濕、清解余毒。常用藥物:蒼術、炒白術、茯苓、厚樸、陳皮、豬苓、澤瀉、梔子、黃芩、薏苡仁、土茯苓、草河車、半枝蓮等。
12、 毒熱傷營證多見于紅皮病型銀屑病,治以清熱涼血、化斑解毒。常用藥物:水牛角、羚羊角、生地、赤芍、丹皮、銀花、連翹、黃芩、黃連、知母、生石膏、元參、麥冬、竹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