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學細胞生物學家埃琳娜·萬恰認,皮膚就像眼睛樣能夠“看見”光線。為驗證這一想法是否正確,她帶領研究人員,用不同波長的光線照射人的皮膚,記錄皮膚反應。
結果發現,皮膚與眼睛視網膜一樣,含有感光物質“視紫紅質”。這種物質在藍光和紫外線照射下最為活躍,刺激皮膚在秒內生成黑色素,吸收有害紫外線,防止形成惡性黑色素瘤和其他皮膚癌。
英國《每日郵報》4日援引萬恰的話報道:“我們發現,人體皮膚用一種類似視網膜使用的機制甄別光線,反應時間顯著快于先前所知。” 這一研究結果由最新一期《當代生物學》雜志發表。
“先前沒有證據表明感光物質在皮膚中也發揮作用,”萬恰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專門的紫外線感光物質使得皮膚細胞能夠迅速甄別紫外線,并作出反應。” 她說:“眼睛和皮膚這兩樣時常曝露在太陽光線下的器官組織,用類似的分子機制適應光線。”
萬恰說,在開發和使用廣譜防曬劑時應當考慮皮膚的這種自我保護能力。她認為,防曬霜不必追求完全隔離太陽光線,因為這樣會阻擋某些波長的光線啟動身體自我防御。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結果能夠幫助制藥企業開發有效的產品。防曬霜的作用原理是將皮膚與紫外線隔離開來,分為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物理防曬霜在臉上涂開后,形成保護膜,像鏡子一樣反射陽光,達到防曬目的。典型的物理性防曬成分呈白色糊狀,必須使用卸妝產品幫助卸除干凈。
化學防曬霜則利用吸收的原理來防曬,常為透光物質,可吸收紫外線,防止陽光接觸皮膚。理論上講,物理防曬優于化學防曬,但目前市面上大多使用化學防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