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一直是我們很關注的一個病種,特別是這二十年來艾滋病在全球蔓延,讓更多的人對性傳播疾病開始了解并重視。由于歷史上梅毒首先表現為皮疹,最早到皮膚科就診,至今性病患者仍然在皮膚科就診。
此次會議中,具有軍隊醫院代表權威的南方醫院皮膚科主任、博士生導師曾抗教授在大會上特別強調尖銳濕疣病毒(HPV)的潛伏感染可達數年或者更久。 HPV潛伏感染是指HPV感染皮膚粘膜后不引起任何臨床表現和組織改變的一種存在狀態,由于免疫逃避和免疫耐受等特征,導致HPV潛伏期延長。曾教授解釋了HPV存在的狀態,當存在于細胞核內時為復發的根源,核外為HPV傳播根源。該病毒在核內整合,隨DNA復制,從而形成高危病毒,致癌,如16,18型;在核內呈游離狀態時,該病毒自身復制,從而形成高危病毒癌前病變,如6,11型。曾抗教授還強調,WHO提出0.5%的“鬼臼毒素類”為脫疣推薦藥,“咪喹莫特類”為抗復發藥。其中在1998年CDC已推薦鬼臼毒素作用于細胞脂質體最佳藥物。在發言結束時,曾抗教授感言:“正因為HPV只在人體復層上皮細胞內繁殖,培養與接種未能成功,不能制造動物模型,給臨床科研及指導治療復發留下了難題,雖然2006年FDA已批準‘四聯疫苗’(HPV6.11.16.18型)在英美等國家使用,但也只為11-12歲左右的女孩接種作為預防子宮頸癌的一種手段。目前國內的HPV疫苗制造技術和推廣的進展還任重道遠。”
中山大學三院皮膚科賴維教授的講課,運用現場提問探討的方式,把非淋與PID(盆腔炎)在臨床研究中的實驗技術、藥敏、治療路徑等問題,層層抽繭,深入淺出,講解得非常精彩透徹。賴教授還與大家一起探討非淋及盆腔炎的命名、定義(國際上已把支原體不列入細菌監控范圍內)四種
常用poc試劑盒比較、NAAT(核酸擴增技術)和PCR技術存在的不足等。他還強調,非淋與PID在治療上需遵循藥敏試驗;在哺乳期,應把“B類妊娠藥甲硝唑需停哺乳12-24h后使用, C類妊娠藥替硝唑需停哺乳3d后服用”作為疾病治療原則。
廣東省皮膚防治研究所陳永鋒所長給大家講授了“妊娠梅毒與先天梅毒診治的若干問題”的課題,提出了不少有關梅毒在胎兒期感染的新論點。以前大多數文章提出母體梅毒通過胎盤感染時間在妊娠16周后。陳所長旁征博引,查閱大量文獻及相關研究數據,證實9-10周左右,梅毒螺旋體就可進入胎兒區域,更早可在6周。先天梅毒抗體IgG檢測如滴度是母體的4倍有臨床診斷意義。又由于IgM分子大不易通過胎盤及血腦屏障,檢測IgM會更有意義。
在會議培訓過程中,省級各大醫院教授言傳身教,深入探討專科前沿。其中筆者的老師,廣州軍區總醫院廖元興教授在講述尖銳濕疣時,列出不同種類尖銳濕疣病種圖片,并同南方醫院曾抗教授一樣,提出“光動力技術”在國內是診斷和治療尖銳濕疣比較先進的方法。
事實上,教授們的培訓,讓與會學員如沐春風。大家學習熱情高漲,提問積極,掃清了不少平時臨床工作中的治療盲區,也掌握了WHO及我國專家推薦的標準方案,臨床檢驗中存在的問題。
培訓會議結束后,一位專家如是說:“性病和其它的疾病一樣是可以預防的,甚至比其它傳染病更加容易預防,只要我們更深入了解,多層次研究,推陳出新,控制性病的復發和蔓延指日可待!”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百濟新特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