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心理疾病,是指一個人由于精神上的緊張,干擾,而使自己思維上、情感上和行為上,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范軌道和現象。心理和行為上偏離社會生活規范程度越厲害,心理疾病也就愈嚴重。
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過存在著程度區別而已,而且現代文明的發展使人類愈發脫離其自然屬性,污染、生活快節奏、緊張、信息量空前巨大、社會關系復雜、作息方式變化、消費取向差異、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實拉大、溺愛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漸增多并惡化。
腦血管病人因大多年齡較高,還要長期吃藥,給自身和家庭帶來不便,往往心理上會產生一系列問題。
一項來自英國倫敦大學流行病與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發現,在大型代表性人群隊列研究中,心理疾病與腦血管死亡風險增加有關,研究提示心理疾病對病人心血管的影響可能并不局限于增加冠狀動脈疾病風險。論文2012年6月18日在線發表于《加拿大醫學會雜志》。
研究數據來源于英國健康調查的68,652無心血管病史例參與者[平均年齡54.9歲(標準差13.9),45.0%為男性]。采用12項一般健康問卷(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12)評估參與者是否存在心理疾病,并通過國家注冊鏈接追蹤研究對象的死因別死亡率。
結果顯示,隨訪期間共發生2,367例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人,這些人群中基線時患有心理疾病者(GHQ-12 評分≥ 4, 占研究對象14.7%)較無心理疾病參與者(GHQ-12評分為0)腦血管死亡風險增加,缺血性心臟病死亡風險增加。研究還發現,GHQ-12評分增加的量效反應(所有分析變量P趨勢< 0.001)證據。這種相關關系經社會經濟地位、吸煙和服用降壓藥校正后并沒有太大變化。
因此,腦血管病人更應該保持健康的心態,當然,家人給予更多的關愛,多陪伴老人,可以有效解決心理危機。更好的治療腦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