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目的 探討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患兒的護理工作。方法 總結我院患兒的護理資料。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是以與年齡不相稱的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任性、易沖動為主要特征的行為障礙,智力基本正常,但有學習困難、運動功能不協調及心理異常。我院收治169例,現對其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概念
注意力缺陷
多動癥(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以與年齡不相稱的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任性、易沖動為主要特征的行為障礙。其智力基本正常,但有學習困難,運動功能不協調及心理異常。
二、病因及發病機制
1.病因 本病由多種因素引起。遺傳因素在本病發生中有相當大的作用?赡苁且环N多基因的遺傳性疾病。此外還與妊娠及分娩期腦輕微損傷、精神發育損害或延遲、神經遞質及有關酶改變、不良社會和家庭環境及其他心理障礙有關。
2.發病機制 最近用PET研究發現多巴胺受體的密度與兒童發育有關,多巴胺受體密度的特異性變化是直到少年期才成熟。多動兒童易被影響的區域認為是前葉的多巴胺通路。神經心理研究提示多動兒童的前葉功能未經成熟。人們認為前葉皮層與兒童的沖動和攻擊行為有關。測定發現多動兒童的局部腦血流,主要是發現半葉和尾狀核兩個部位受累。有些研究已證明用藥使基底節和中腦的血流增加,而使運動區的血流減少。這些發現可以解釋為什么服利他林后可使多動兒童的注意力能協調精細動作和粗大運動。其他研究多集中在丘腦,網狀激活系統和前中腦束。多動兒童和正常對照比較,神經內分泌也有些區別,研究發現多動兒童的生長激素對苯丙胺或利他林的反應是不同的,這進一步說明了多動兒童和正常兒童有生物學的不同。
不論是皮膚電位還是誘發電位的研究,均發現多動癥兒童一般對刺激表現為覺醒水平的不足,以前的研究也發現覺醒水平不足與反社會行為和品行障礙有關,因為覺醒不足,獎懲行為在一般心理水平不能起作用,多動癥兒童難以吸取以前教訓,其行為問題也難以矯正。
三、臨床特點
本癥有兩大主要癥狀,即注意力缺陷和活動過度。兩者多同時存在。
1.注意力缺陷 本癥必備表現之一,患兒注意力短暫、易隨環境轉移,在游戲和學習時往往心不在焉。做事有始無終,對各方面的刺激都起反應。聽課不專心,常把作業記錯或漏掉。
2.活動過度 患兒從小表現興奮多動,好跑動,爬高爬低,不得安寧。聽課時小動作不停,搖椅轉身,離位走動,叫喊講話,擾亂課堂秩序。翻箱倒柜。干擾別人的活動,引人厭煩。
3.其他表現 患兒任性沖動、情緒不穩、缺乏克制力;伴有學習困難;神經發育障礙或延遲癥狀(如精細協調動作笨拙、語言發育延遲、智力偏低)等。
對于7歲以前起病,根據父母、老師對小兒行為的評估,病程持續超過半年者可考慮本病,但應與某些器質性(如腦炎、
風濕性腦病)或功能性精神病(如
精神分裂癥或躁狂狀態)等鑒別。
四、護理問題
1.思維過程改變 與神經發育延遲或損傷、遺傳等因素有關。
2.焦慮(家長) 與患兒常有攻擊破壞行為及學習成績落后有關。
五、護理目標
做好患兒的心理輔導,尋找病因,幫助患兒養成良好習慣。使家長正常認識該疾病,努力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幫助患兒進行治療。
六、護理措施
1.心理護理 需家長、教師、醫務人員密切地配合進行。針對患兒臨床特點,盡可能尋覓、除去致病誘因、減少對患兒的不良刺激(打罵、歧視),發現優點予以表揚,以提高自尊心。積極開展文娛、體育活動,不但對過多的精力給予了出路,對培養小兒注意力也有幫助。為患兒制訂簡單可行的規矩,培養一心不二用,如吃飯時不看書,做作業時不玩玩具等。對于一些攻擊和破壞性行為不可袒護,嚴加制止。加強家庭與學校的聯系,共同教育,持之以恒。
2.藥物治療的護理 對需要用藥物治療的患兒,指導用藥的方法、療效及不良反應的觀察。精神興奮劑僅能改善患兒注意力,而對多動、沖動等無多大影響。該類藥物有引起淡漠、刻板動作、食欲減退、影響發育等不良反應,用藥應予注意?咕癫∷、安眠藥對本癥無效,有時還會使癥狀惡化,不宜使用。
參 考 文 獻
[1] 期刊論文.使用ADHD軟件開展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普查 - 現代醫院1/1/,7(1).
[2] 期刊論文.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患兒感覺統合訓練的效果觀察 - 南方護理學報2/1/,10(2).
[3] 期刊論文.綜合治療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癥58例 - 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