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強迫癥是現時世上最常見精神問題中的第四位,其病發率跟哮喘或糖尿病同樣普遍。強迫癥不單影響成年人,就連兒童或成長中的青少年也可能是患者;而根據對現有患者的病歷研究,有三分一的患者在長大成人之前,就已經出現強迫癥的征狀,并將伴隨其一生[。
強迫癥(英語: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縮寫:OCD),即強迫性神經癥,亦有譯作沉溺,是一種神經官能癥,更具體地說,是焦慮癥的一種。患有此病的患者總是被一種入侵式的思維所困擾,在生活中反復出現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使患者感到不安、恐慌或擔心,而進行某種重復行為有時會令患者感到這種壓迫感可以得到舒緩。(有時,這還與某種焦慮有關)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這樣是沒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卻無法擺脫。
強迫癥患者典型的癥狀是“帶有強迫性的行為”,例如不斷地洗手、反復檢查門鎖、計數、祈禱。患者也可以出現強迫觀念(如強迫性回憶、強迫性懷疑、強迫性聯想、強迫性窮思竭慮等),或強迫行為與強迫觀念同時出現。患者的自我內省能力完好,患者可以很理性的感覺到這種強迫行為及強迫觀念是沒有必要的,但又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加以克服,有時還有可能發生自我反強迫。患者的求醫欲望迫切。這是一種很典型的自我內心沖突癥狀,由于這種強迫行為以及強迫觀念的存在,有時會使患者的情感出現明顯的焦慮。強迫癥包括強迫性行為和強迫性思維,患者明明知道這些想法毫無意義,卻控制不了為此感到痛苦的情緒體驗。絕大多數強迫癥患者都有完整的自知力,知道自己患有某方面的障礙,這與精神性癥狀有根本的區別。
強迫癥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確。有人認為,開始是由于自身的性格,在某一件事情的刺激下,為了克服某種焦慮,反復出現過多或重復的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導致中樞神經興奮和抑制失調。從而強化并導致了這種習慣的形成,導致了強迫癥的形成。但和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及多巴胺不平衡有關,生理、心理狀況,遺傳、環境因素都可能致病。
1 患者有超強的聯想和想像力。過去有多個調查發現患者擁有高智商的比例高于正常人,或許因為病人的復雜思考模式正是導致發病的其中一個必要條件。
2 長期沒有安全感,對某些方面的擔憂持續存在。強迫癥患者過度關注某些方面,而在其他方面的關注度降低。這與長期緊張的家庭社會關系有一定關系。
3 對現實的感知能力下降,記憶力退化,對自己已干過的同一件事印象不深,有的甚至是遺忘。導致再次想到某件事時還和當初一樣要重新來一遍,造成形成強迫的外在表現。
目前認為,一般病情較輕的強迫癥患者可以只使用心理療法,病情較重的強迫癥患者使用解釋性的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法,可以獲得比較好的療效。患者也可以考慮使用對神經癥療效較好的森田療法。對少數使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沒有任何收效、久治不愈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神經外科手術加以治療,在是否使用神經外科手術治療上,需嚴格掌控病患對象。另外,使用神經外科手術治療有可能對大腦造成一些現在未知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