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通常發病于40~70歲,60歲后發病率增高,30多歲前發病少見,在一組380例PD患者中僅4例;男性略多。起病隱襲,發展緩慢,主要表現靜止性震顫、肌張力增高和運動遲緩等,癥狀出現孰先孰后因人而異。首發癥狀震顫最多(60%~70%),其次為步行障礙(12%)、肌強直(10%)和運動遲緩(10%)。癥狀常自一側上肢開始,逐漸波及同側下肢、對側上肢及下肢,呈“N”字型進展(65%~70%);25%~30%的病例可自一側下肢開始,兩側下肢同時開始極少見,不少病例疾病晚期癥狀仍存在左右差異。
帕金森早期癥狀:1.臨床前期癥狀 最早提出臨床前期癥狀僅見于Fletcher(1973)等人的報告,但他們提出的這些癥狀至今尚未得到人們的重視。這些癥狀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感覺異常:事實上早在Parkinson《震顫麻痹》一書中就描述“部分PD病例在其運動癥狀出現之前可出現
風濕樣疼痛”,同年Charcot也對2例PD患者作了同樣的描述。直到20世紀70年代,Fletcher和Snider等人才對PD的臨床前期癥狀及感覺障礙作了比較詳細的描述。
(2)不寧肢與易疲憊:除主觀感覺異常外,約1/2患者在早期曾體驗過患肢難以描述的酸、脹、麻木或疼痛等不適感,而且這種不適感多在勞累后的休息時發生或明顯,經敲、捶打后可緩解,酷像不寧腿綜合征的表現。另則,部分患者的患肢易出現疲勞感,特別是上肢的腕關節、肩關節,下肢的踝關節和膝關節,當勞累后這些部位可出現難以發現的輕微震顫。對這些癥狀開始時服用一般鎮痛藥可有效,數月后則無作用。此時服用多巴藥物后可出現明顯療效。
帕金森早期癥狀:2.臨床期癥狀 首發癥狀存在著明顯個體差異,有報告統計主觀感覺異常為85%、震顫為70.5%、肌僵直或動作緩慢為19.7%、失靈巧和(或)寫字障礙為12.6%、步態障礙為11.5%、肌痛痙攣和疼痛為8.2%、精神障礙如抑郁和焦慮緊張等為4.4%、語言障礙為3.8%、全身乏力或肌無力為2.7%、流口水和面具臉各為1.6%。
(1)靜止性震顫:常為PD首發癥狀,少數患者尤其70歲以上發病者可不出現震顫。其機制是受累肌群與拮抗肌群規律性、交替性不協調活動所致。早期常表現在肢體遠端,始于一側,以上肢的手部震顫為多見,部分患者始于下肢的膝部。當伴有旋轉的成分參與時,可出現拇指、示指搓丸樣震顫。震顫頻率一般在4~8Hz,靜止時出現,大力動作時停止,緊張時加劇,睡眠時消失。經數年后累及到同側上下肢或對側,嚴重者可出現頭部、下頜、口唇、舌、咽喉部以及四肢震顫。令患者活動一側肢體如握拳或松拳,可引起另側肢體出現震顫,該試驗有助于發現早期輕微震顫。后期除靜止性震顫外,部分患者可合并動作性或姿勢性震顫。
(2)肌強直:肌強直是PD的主要癥狀之一,主要是由于主動肌和拮抗肌均衡性張力增高所致。如果在被動運動中始終存在,則被稱之為“鉛管樣強直或張力”,若同時伴有震顫時,被動運動時可感到有齒輪樣感覺,則稱之為“齒輪樣強直或張力”。肌強直最早發生在患側的腕、踝,特別是患者勞累后,輕緩的被動運動腕、踝關節時可感到齒輪樣肌張力增高。由于肌張力的增高,可給患者帶來一系列的異常癥狀,如瞬目、咀嚼、吞咽、行走等動作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