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資料:收集三叉神經痛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齡35-76歲,70%以上為40歲以上,病程最短2年最長30年。發作每天可有一次或多次。疼痛從口角附近放射到同側面部、耳、眼和頭部。無預兆,開始和停止都很突然,輕觸即可誘發,間歇期可完全正常。
三叉神經痛又稱痛性抽搐,是一種瀕死樣撕裂樣的面部疼痛,持續數秒到1分鐘左右,幾乎總是在一側(僅5%以下為雙側性發生),其通常由觸摸受累區、冷風、吃飯、刷牙,有時甚至談話可引發。本癥中年后期開始,更多發生于成年及老年人,40歲以上的患者可達70%~80%,女性較男性略多。
【診斷精要】
1.臨床特征與體征 三叉神經痛的發作每天可有一次或多次。三叉神經的上頜支最常受累(約占60%),下頜支次之(約占30%),但在三叉神經眼支發作者罕見。通常疼痛從口角附近放射到同側面部、耳、眼和頭部。在病側三叉神經分布區(如上、下唇,鼻翼,口角,牙齒,頰,舌等)有板擊點或稱觸發點。三叉神經痛以一陣陣地發作,持續數天或數周,可以在發作期間有持續的灼樣或疼痛的背景。無癥狀的期間可以數月或數年。
本病原因不明。患者可沒有神經病學體征或提示任何相關器質性損害的其他特征。仔細詢問神經病史(如曾有的神經性疾病例如視神經炎)和檢查(如面部麻木、角膜反射消失),頭顱X片或下列疾病的某些階段。
2.鑒別診斷
(1)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其中主要為顱底部腫瘤,陳曼娥等報告12例以顏面痛為首發或主要表現的顱底部腫瘤,其中前顱底腫瘤3例,中顱底腫瘤5例,后顱窩腫瘤4例。顏面痛表現為典型的三叉神經痛7例,非典型的三叉神經痛5例。這提示顏面疼痛是顱底部腫瘤的重要信號,在臨床診治中應予足夠的重視,應避免延誤診斷而延誤治療。
(2)多發性硬化:這比特發性三叉神經痛更常見于雙側三叉神經痛。
(3)橋腦小腦角腫瘤。
(4)三叉神經纖維瘤。
( 5)基底動脈擴張。
(6)牙痛:為持續性,多局限于齒齦部,不因外來因素加劇或誘發,必要時可作X線檢查以鑒別。
(7)三叉神經炎:呈持續性,壓迫神經分支所在處疼痛加劇。檢查時有三叉神經感覺減退或過敏,有時可伴有運動支功能障礙。其前有炎癥、病毒感染及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史,結合臨床癥狀可以鑒別。
(8)舌咽神經痛。
(9)蝶腭神經痛。
【治療精要】
三叉神經痛治療主要可用抗癲癇、神經阻滯等治療。
【處方選擇】
1.卡馬西平:開始可給100mg,2/d,口服,如果對副作用能耐受,則隨后可很快地加到600mg,3/d,以控制疼痛。
2.苯妥英鈉:這是第二個可選擇藥物,可給予100mg,2/d,口服,每日可達600mg。
3.硝西泮0.5~2.0mg/d,口服。或必要時口服氯苯氨丁酸5mg,3/d,逐漸加到30mg,3/d,用1~2周。
4.神經阻滯治療
5.如以上治療無效,或雖有效但不能耐受副作用,則可考慮給予手術治療。但手術的患者要準備接受術后有可能留有面部麻木,有時甚至可出現面部感覺障礙及保護眼角膜的感覺缺失。手術可有以下幾種:
(1)酒精注射,暫時阻斷面部的三叉神經相應分支,使疼痛暫時緩解。
(2)經皮用苯酚、甘油或酒精注射入三叉神經感覺根神經節。
(3)經皮用熱凝或電凝三叉神經感覺根神經節,有報道稱首次熱凝有效率為90%,2次熱凝有效率100%,術后均停止發作,未見有嚴重并發癥。一年內復發率為16%,經再次治療后又獲痊愈。
(4)經顱切開術行神經根切除(因手術的危險性原因已基本廢棄不用)。
(5)感覺根減壓術,通常從經過三叉神經的一個小動脈減壓,不引起面部感覺喪失,但需要經后顱凹手術。
【經驗指導】
特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藥物治療首選抗癲癇藥,臨床已經證實了抗癲癇藥的治療效果,尤其是卡馬西平常作為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一線藥物。但在撤藥時則應每1周或2周緩慢地進行,使停藥時不是落在本病的自發緩解期。苯妥英鈉則是第二個可選擇藥物,非抗癲癇藥物也常用于臨床,氨基丁酸受體激動劑巴氯芬是常用的次選藥物之一。抗抑郁藥氯丙咪嗪效果優于阿米替林,第二代抗抑郁藥安非拉酮有效而且副作用較小。麻醉藥及抗心率失常藥利多卡因,妥卡尼臨床實驗證明有效,但妥卡尼血液方面的副作用限制了它的應用,而美西律及丙美卡因局部眼麻醉方法未獲得肯定療效。谷氨酸鹽受體拮抗劑右美沙芬臨床實驗證明無效,而氯胺酮用藥初期有效,長期效果不理想。肌松藥替扎尼啶可以被很好地耐受但療效弱于卡馬西平,目前僅可作為次選藥物或與卡馬西平聯合應用。
參 考 文 獻
[1]夏養華,牛朝詩,凌士營,計穎,蔣辰,程傳東.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診斷與手術治療—附36例臨床分析.《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10年04期.
[2]種衍軍,朱廣庭,段德義,宋國紅,程啟龍.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2643例臨床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05年21期.
[3]豐育功,唐萬忠,李環廷,焦迎斌.136例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術臨床報道[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7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