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抗癲癇藥物可通過兩種方式來消除或減輕癲癇發作,一是影響中樞神經元,以防止或減少他們的病理性過渡放電;其二是提高正常腦組織的興奮閾,減弱病灶興奮的擴散,防止癲癇復發。
癲癇是常見的慢性驚厥性疾病。發作時,腦部病灶發生一種異常的高頻放電,并向病灶周圍正常腦組織擴散,引起腦細胞廣泛的興奮,從而出現特有的驚厥癥狀,并伴有運動、感覺、意識、行為、植物神經等功能障礙。
一般將60年代前合成的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乙琥胺、丙戊酸鈉等稱為老抗癲癇藥,其中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是目前廣泛應用的一線抗癲癇藥。而市場上主流的癲癇藥物主要有
癲癇康膠囊、鎮癇片、
癲癇平片、
香草醛片、
桂芍鎮癇片、
安閑等。
抗癲癇藥物的使用與
骨折有關嗎?來自Royal Melbourne神經科的Baemisla Shiek Ahmad等醫生研究了這個問題,發表在2012年7月10的《Neurology》雜志上。本文評價長期應用抗癲癇藥物的癲癇患者的骨折與跌倒情況,評估這些患者對抗癲癇藥物相關的骨健康、跌倒和骨折風險的認識程度。
研究組采用橫斷面研究應用抗癲癇藥物的癲癇患者于未服用抗癲癇藥物的非癲癇患者,搜集這些人群的跌倒與骨折歷史。
共計150例抗癲癇藥物使用者和506例未應用抗癲癇藥物者。抗癲癇藥物使用者有更高的脊柱骨折的危險(優勢比[OR] 3.92; 可信區間 [CI] 1.08–14.16; p = 0.037),鎖骨部位骨折(OR 3.75; CI 1.24–11.34; p = 0.019),腳踝骨折 (OR 2.34; CI 1.01–5.42; p = 0.048),
骨質疏松風險增加(OR 4.62; CI 1.40–15.30; p = 0.012),偶然跌倒致骨折可能性增加(OR 2.64; CI 1.29–5.43; p = 0.008)。我們評估每年使用抗癲癇藥物時骨折風險增加4%–6%,或者說每10年的骨折風險為40%(OR 1.40; CI 1.02–1.91),抽搐相關骨折的風險為60%(OR 1.63; CI 1.10–2.37)。非抽搐相關骨折(占所有類型骨折的69%)在藥物治療期間多于抽搐相關骨折。女性抗癲癇藥物使用者相比非使用者在之前一年內有更高的非抽搐性跌倒(31%比17%, p = 0.027)和跌倒數量多。少于30%的癲癇患者了解抗癲癇藥物的使用與骨折風險增加、骨密度降低和易跌倒等這些情況相關。
應用抗癲癇藥物的癲癇患者有更高的骨折風險,這在那些長期應用抗癲癇藥物的患者更高。女性抗癲癇藥物使用者與非使用者相比有更高的跌倒發生率。了解服用抗癲癇藥物增加跌倒及骨折風險的患者較少。
在癲癇發作的治療中,抗癲癇藥物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但藥物不可避免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因此癲癇藥物都是小劑量開始,逐漸調整至控制發作為限。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癲癇用藥不可盲目,聽從醫囑很重要。癲癇的具體用藥,可通過撥打400電話咨詢百濟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