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XY-059治療急性卒中試驗的陰性
自由基清除劑療效未顯,神經保護治療前景不明 對
腦血管病醫師而言,2007年最令人沮喪的研究結論是NXY-059治療急性卒中試驗的陰性結果。
在急性
腦卒中NXY治療試驗Ⅰ(SAINT Ⅰ)中,自由基清除劑NXY-059作為一種神經保護劑顯示出希望,一度被認為可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致殘率。隨后的隨機雙盲試驗納入3306例急性腦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卒中癥狀發作后6小時內靜脈輸注72小時NXY-059(n=1588)或安慰劑(n=1607)。結果兩組死亡率、不良事件發生率相似,改良Rankin 評分分布沒有差別。對于接受r-tPA治療的患者,兩組出血發生率也無差別。
該結論使腦血管病神經保護的治療再次受到挑戰。
二、非心源性卒中須抗凝ESPRIT試驗并不支持
2007年的研究進一步否定了抗凝治療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歐洲及澳洲的ESPRIT試驗將6個月內發生TIA或動脈源性小卒中患者隨機分配至抗凝劑組(n=536)或阿司匹林組(30~325mg/d,n=532)。平均隨訪4.6年。
抗凝劑組中99例(19%)、阿司匹林組98例(18%)發生主要終點事件(包括任何一個首先發生的所有血管事件引起的死亡、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梗、或主要出血并發癥)。
研究者認為,對TIA或動脈源性小卒中二級預防,口服抗凝劑療效不優于阿司匹林。抗凝治療對缺血事件可能的保護效應被出血并發癥增加所抵消。
黃家星教授等探討低分子量肝素對亞洲人群大血管源性卒中的療效。在603例患者中,353例患病6個月預后良好 (Barthel指數≥85),其中低分子量肝素治療組180例(73%),阿司匹林治療組173例(69%),兩組梗死出血性轉化和嚴重并發癥出現率無差別。這一結果也顯示,在大血管疾病卒中患者中,低分子量肝素的療效并不明顯優于阿司匹林。
因此,抗凝不適于非心源性卒中的治療,但不否定低分子量肝素在預防急性腦卒中患者發生靜脈血栓中的作用。 Sherman等對1762例不能獨立行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48小時內隨機給予皮下注射依諾肝素每日1次40 mg,或皮下注射普通肝素每12小時5000 U,平均用藥10天。
與普通肝素相比,依諾肝素降低了43%的靜脈血栓危險。兩組出血發生率相似。
因此,考慮到臨床的風險比率和給藥方式的便利,預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發生靜脈血栓中,依諾肝素比普通肝素更適宜。
三、惡性大腦中動脈梗死預后差,急診減壓手術效果佳
惡性大腦中動脈梗死患者預后極差,既往經驗認為急診減壓手術可降低死亡率,但同時提高了嚴重致殘率。
Vahedi等對DECIMAL、DESTINY、HAMLET三項隨機對照試驗(n=93)進行了匯總分析,以改良Rankin評分為標準觀察減壓手術對惡性大腦中動脈梗死的作用。
分析顯示,經減壓治療的患者預后顯著改善,每2例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有1例生存或Rankin≤4,每4例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有1例Rankin≤3。
作者認為,起病48小時內減壓手術可有效增加功能相對良好患者的數量。可見,神經外科干預應在惡性大腦中動脈梗死的治療中起更積極的作用。
四、空氣污染促發心腦血管事件
空氣中細小顆粒物污染是否與心腦血管病相關? Miller等對1994-1998年美國36個主要城市65893名既往無心血管病的絕經后女性進行研究。他們評估這些女性的空氣污染暴露情況,根據多種基線因素評估首發心血管事件的風險率。
結果顯示,共1816例發生過1次或1次以上致死或非致死的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于冠心病或腦血管病、冠脈重建、心梗和卒中。微粒每增加10 μg/m3,心血管事件危險率就增加24%。腦血管事件危險率也與微粒直徑2.5 μm水平組中微粒量的增加相關(RR=1.35)。
作者認為,空氣污染可能使粥樣硬化惡化。遺憾的是,該研究未對具體顆粒污染物成分的作用做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