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癥研究獲新進展——我國首次在國際上闡明其免疫病理機制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健康科學研究所臧敬五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小組,最近在多發性硬化癥的免疫病理機制及免疫調節劑治療機理研究方面獲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5月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該期刊的權威審稿人評價說:“該研究第一次在國際上闡明了免疫調節劑治療多發性硬化癥的機理。”
多發性硬化癥(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是一種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自身反應性T細胞引起的大腦及脊髓炎癥及神經脫髓鞘變化為特征,好發于青壯年時期,30歲是發病高峰,女性發病率大于男性。多發性硬化癥不僅在歐美等國家高發,而且在我國青壯年人群中也是較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多發性硬化癥的發生與免疫調節紊亂相關。目前,該病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
臧敬五領導的研究小組對用于治療多發性硬化癥的小分子多肽免疫調節劑可伯松(Copolymer-I,COP-I)的作用機理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他們發現,可伯松通過激活T細胞的轉錄因子Foxp3可將調節性T細胞轉化成免疫調節細胞,從而糾正免疫調節紊亂,達到治療的目的。研究人員還在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中進一步證實,上述作用是通過干擾素介導的。
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為闡明多發性硬化癥的免疫病理機制及進一步研究有效的小分子多肽免疫調節劑提供了關鍵的理論依據。同時,也是第一次揭示了免疫調節細胞在多發性硬化癥發病機理中的作用。
目前,該小組正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深入探索新的多發性硬化癥的免疫治療方法。據臧敬五研究員介紹,該所將與上海瑞金醫院合作建立多發性硬化疾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