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縮寫:ICH )是指腦中的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因此由血管獲得血液的腦細胞受到破壞的同時,由于出血壓迫周圍的神經組織而引起障礙。通常顱內出血會和體溫過高合并出現。此癥狀會增加腦部耗氧量,進而造成腦部氧氣供應不足。
發生顱內出血,患者常有出現昏迷、心跳、血壓、呼吸不穩等癥狀,出血點的不同視情況而定會影響到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其中嘔吐最為嚴重。對于兒童顱內出血的情況,由于嬰兒或低齡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成熟,遇到家長不在場的情況下發生的顱腦外傷或家庭暴力時,醫師很難判斷造成顱內出血的原因。
有關兒童顱內出血(ICH)一項最大型的前瞻性研究提供了更多關于預后不良的臨床癥狀及危險因素方面的信息,這將有助于該種疾病患兒的診斷和長期治療。該研究研究結果于2013年國際卒中大會上公布,并在線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神經病學》。
該研究結果顯示,癲癇發作是顱內出血兒童和新生兒非常常見的癥狀。該研究提示腦電圖(EEG)監測對這些患兒具有重要意義,EEG可發現亞臨床癲癇發作發生率很高。
據Beslow-Kaye博士報告,該研究的另一重要結果是,顱內出血后顱內壓增高的兒童出現遠期癥狀性癲癇發作及癲癇的風險特別高。65%的圍生期患兒和約1/3的兒童期患兒接受了持續EEG監測,結果顯示,28%的患兒發生了亞臨床癲癇發作。此外,75%僅有持續EEG監測電子記錄到的癲癇發作的兒童期患兒顱內壓升高,這表明ICH后顱內壓升高的兒童有可能從持續EEG監測及急性期更為積極的癲癇發作治療中獲益更多。
Beslow-Kaye博士說,“顱內壓升高的新生兒和兒童發生癲癇的風險最大,因此需要緊急干預以降低顱內壓和加強遠期監測。重要的是早期識別出癲癇,這樣就能開始用藥治療。未接受治療的癲癇危害很大。”她指出,嬰兒和兒童每年ICH發生率約為1/10萬。約5%~25%的病例為致死性。原因通常不明確,但是有可能是由于血管畸形。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對于顱內出血的兒童患者,家長和醫護人員應多注意其活動性及飲食量是否有異常現象,并應定期回神經外科門診處進行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