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上部分男性可能出現與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相似的臨床癥狀,因此被命名為男性更年期綜合征。探討了男性更年期綜合征的概念、發病機制與臨床表現,以及中醫對本病的認識與針灸治療。
1 概念
1939年,Wemer根據臨床觀察,發現50歲以上的部分男性出現與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相似的臨床癥狀,即隨著老年男子年齡的增長,部分老年男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易怒、抑郁、性欲低下、
勃起功能障礙、記憶力和認識功能降低等一系列與老齡化相隨的癥狀,首次提出男性更年期(make climacteric)的概念。
2 發病機制與臨床表現
男性更年期綜合征是多病因、多因素性疾病,其發病原因及機制尚不明確。其中病因研究比較深入的是雄激素(包括雄激素水平和雄激素作用)的部分缺乏,因此有學者將其稱為“中老年男子部分雄激素水平缺乏綜合征”(PADAM)。普遍認為[1],男性更年期綜合征患者的雄激素部分缺乏是由于老齡化以及同時伴發的多種疾病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老齡化與疾病既有相互聯系,又各自具有獨特的作用,它們分別或共同導致了體內多種內分泌激素水平的改變。中老年男性體內環境、性激素水平發生顯著變化,為更年期綜合征的發生奠定了基礎,導致眾多癥狀的出現以及某些相關疾病的發生。其癥狀主要包括肌力減退、精力減退、性功能減弱、精神情緒障礙、記憶力及智力衰減、
骨質疏松等[2]。男性更年期綜合征多以軀干相關癥狀為多見,如關節痛,肌肉松軟,以及自汗、面部潮熱、
睡眠障礙、心悸、全身乏力等,且絕大多數癥狀都有隨著年齡增加而加重的趨勢。此外,性功能相關癥狀也相當突出,包括性欲降低、勃起功能障礙及射精感覺消失等。前列腺可由栗子樣大小至雞蛋大小或鵝蛋大小,可使尿道部分或全部阻塞。不可忽視的是,這一時期患者的心理及相關特征也較為明顯。如自我感覺心理負擔過重、情緒低落、傷感、沉悶、敏感多疑、抑郁、恐懼、記憶力下降等。而更年期心理變化越大者,越不利于心身健康。這一點應引起醫者和患者雙方的重視。
3 中醫認識及治療
中醫無男性更年期綜合征這一病名,但可散見于“郁證”、“臟躁”、“
陽痿”、“眩暈”等病證中。男性更年期綜合征發生在生育期向老年期的過渡階段,此時性腺分泌功能衰退,腎氣漸衰,沖任虛弱,天癸漸竭,機體氣血陰陽平衡失調。因此,中醫學認為本證的發生主要與
腎氣虛衰,肝氣郁結有關。如《千金要方》:“人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后,……心無聊賴,健嗔忘怒,情性變異,食欲無味,寢處不安”。認為處于“六八”至“八八”這一年齡段的男子,體內腎精逐漸衰竭,真水枯竭,陰不制陽,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本病。可見其病本在腎,標在肝,并與心脾密切相關。因此,對男性更年期綜合征的臨床辨證,應抓住
腎虛這一特點,臨床辨證施治應以腎虛為本,肝郁為標,兼顧他臟[3]。
4 優勢
可以看出,男性更年期綜合征的癥狀與女性圍絕經期綜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有較多相似之處。這提示我們,已被眾多臨床資料所證實的對圍絕經期綜合征有著較好療效前景的針灸療法應當成為我們臨床的研究方向。筆者在臨床中,遵本征的發病特點以及中醫對其認識,認為本病乃陰陽平衡失調、臟腑功能紊亂所致一系列癥狀。根據“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原則,立“通調肝腎,平衡陰陽”之大法而為治。取穴三陰交、太溪、太沖、復溜、關元、腎俞、曲泉、陽陵泉,針用平補平瀉之法,以Kupperman指數評分的改變評價臨床療效,結果治療58例中,痊愈34例,顯效12例,有效10例,總有效率達96.6%。但因取穴、針法及觀察指標有待進一步標準化以及樣本數偏少等原因,研究尚待更深入。
綜上所述,針灸療法可能是本病臨床治療最佳選擇之一。這與針灸治療疾病的起效途徑相關,或者說是其優勢所在。從前述可知,本征的臨床癥狀較為繁雜,且存在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給臨床辨證分型帶來困難。但其總不出“陰陽失調”之總綱。而針灸療法基于腧穴的雙向良性調節作用,以及經絡-腧穴對人體的整體調節,便可化繁為簡,以其自身調節而達治療目的。
參考來源:《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年5月34卷5期;《男性更年期綜合征及其針灸治療》;陳文 俞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