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種藥物,同一劑量,同一規(guī)格,同一批號,同一廠家,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服用,其療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這在醫(yī)學上稱為「時辰藥理學」。根據(jù)機體的晝夜節(jié)律選擇合適的用藥時機,可以達到小劑量、療效、小毒性,提高用藥效果。
抗高血壓藥
人的血壓在1天24小時中呈「兩峰一谷」的狀態(tài)波動,即9:00——11:00時、16:00——18:00時,從18:00時起開始緩慢下降,至次日凌晨2:00——3:00時。故出血性
中風多發(fā)生于白天,而缺血性中風多發(fā)生于夜間。輕度高血壓患者切忌在晚上入睡前服藥,中重度高血壓患者也只能服白天量的三分之一,這是因為夜間為生理性
低血壓服藥使血壓降低,從而導致腦動脈供血不足,在腦動脈硬化的基礎上形成
腦血栓。1天服用1次的降壓藥(包括控緩釋制劑)多在7:00時給藥。1天服用2次的降壓藥,以上午7:00時和下午14:00時兩次服藥為宜,使藥物作用達峰時間正好與血壓自然波動的兩個高峰期吻合。α—受體阻滯劑(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因會引起體位性低血壓,故常在睡前給藥。
抗心絞痛藥
心絞痛發(fā)作的晝夜節(jié)律高峰為上午6:00——12:00時,而治療心絞痛藥物的療效也存在晝夜節(jié)律性。鈣拮抗劑、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在上午使用,可明顯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下午服用的作用強度不如前者。所以心絞痛患者早晨醒來時馬上服用抗心絞痛藥。由于氨氯地平、賴諾普利起效平緩,其血藥達峰時間分別需6——12h和7h,若在臨睡前給藥,可使血藥峰值出現(xiàn)在清晨。
強心苷類藥
心力衰竭患者對洋地黃、地高辛和毛花甙C等強心苷類藥物的敏感性以凌晨4∶00時左右。此時用藥效果比其他時間給藥增強40倍。若按常規(guī)劑量使用極易中毒,所以這個時間給予強心苷類藥物一定要考慮藥物的劑量和毒副反應。
地高辛于8:00——10:00時服用,血峰濃度稍低,但生物利用度和效應;14:00——16:00時服用,血峰濃度高而生物用度低,所以上午服用地高辛不但能增加療效, 而且能減低其毒性作用。
他汀類藥
該類藥物通過抑制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而阻礙肝內(nèi)膽固醇的合成,同時還可增強肝細胞膜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表達,使血清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降低。
由于膽固醇主要在夜間合成,所以晚上給藥比白天給藥更有效。如: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鈣等,采用晚間頓服比每日3次服藥效果更好。
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
人體激素分泌呈晝夜節(jié)律性變化,分泌的峰值在早晨7:00——8:00時,2——3小時后就迅速下降約1/2,然后逐漸減少直至午夜的分泌量少。
將1天的劑量于7:00——8:00時給藥,或隔日早晨7:00——8:00時1次給藥,可減輕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的反饋抑制,減輕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下降,甚至皮質(zhì)萎縮的嚴重后果,且消化系統(tǒng)潰瘍出血的發(fā)生率降低,并發(fā)感染的機會也減少。例如,用地塞米松、潑尼松等控制某些慢性病時,采用隔日給藥法:即把48h的用量在上午8:00時早飯后一次服用,其療效較每日用藥效果好,不良反應小。
消化系統(tǒng)藥
人體胃酸分泌從中午開始緩慢上升,至20:00時左右急劇升高,22:00時達到高峰。
胃酸分泌抑制劑,包括H2受體拮抗劑(西咪替丁、雷利替丁等)、質(zhì)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
泮托拉唑等)全天量睡前頓服的療法,這種服法與分次服效果相同或更好,既方便了患者,又減少了不良反應。
平喘藥
哮喘患者的通氣功能具有明顯的晝夜節(jié)律性,白天氣道阻力小,凌晨0:00——2:00時,故哮喘患者常在夜間或凌晨發(fā)病或病情惡化。而凌晨哮喘患者對乙酰膽堿和組胺為敏感。抗哮喘藥氨茶堿緩釋片、長效β2受體激動劑(班
布特羅、丙卡特羅)、白三烯受體拮抗劑(
孟魯司特鈉)等每晚睡前0.5小時服藥一次的平喘優(yōu)于每天2次給藥方案。
抗腫瘤藥
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具有不同的生物鐘,腫瘤細胞在10:00時生長旺盛,第2個生長高峰在22:00——23:00時,而正常細胞在16:00時生長快。
因此,在上午10:00時或午夜22:00——23:00時進行化療,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對正常細胞受損率。所以有人提出了「零點化療」的給藥方案,即在午夜給予化療藥。
來源:上海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