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醫學,是
器官移植、微創手術、基因治療的時代。作為“醫學之巔”的人體器官移植,未來將更加廣泛、更加完美地造福人類。在中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唯一完全依靠本院的力量完成心、肝、肺、腎等大臟器移植的醫院。今天,我們請來中山醫院各科專家,從醫學科普的角度談談人體器官移植的現狀,就哪些患者適宜做移植、移植后的存活率、器官供源、活體器官供者的安全等問題,為讀者講解。
——編者
活體
腎移植讓更多尿毒癥患者新生
王國民
腎移植已經是治療終末期腎病(又稱尿毒癥)的最佳治療方法。
目前,我國尿毒癥病人每年新增約12萬人,而每年腎移植手術僅為5000例左右,就是說約4%的病人才能得到腎移植的治療。為了獲得一個合適的腎臟,許多病人要等待幾個月甚至幾年,更多的病人因等待不到合適的腎臟而永遠離開了人世。同樣,在國外即使發達國家每年也有成千上萬的病人要等待腎移植,尸體供腎數量已遠遠不能滿足尿毒癥病人的需求。
親屬活體供腎腎移植是指親屬自愿供腎,從供者獲取一個腎臟,并將其移植給親屬受體。通常供體與受體有血緣關系(如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也可以在無血緣關系的人之間(指夫妻之間)。親屬活體供腎的腎移植手術必須進行供體與受體之間組織相容性試驗,因此供受體均需要醫療知情同意。活體供腎的優點:1.供體是安全的;2.受體縮短了等待供腎的時間,減少了多種費用;3.供腎熱缺血時間短,供腎質量保證,移植腎腎功能恢復快;4.人/腎的存活平均優于尸體供腎;5.并發癥較少。
過去,對于活體供腎均施行開放型取腎,雖然能被安全地完成,但有術后傷口疼痛、
疤痕較長、住院時間較長和康復較慢等問題,使供者存在種種疑慮,經常受到一些問題的困擾。現在,腹腔鏡技術應用于親屬活體供腎的取腎,特別采用手助腹腔鏡取腎的方式,既安全又有效,而且大大減少供者術后發病率,縮短手術時間,保證了熱缺血的最短時間,提高了供腎的質量,使供體愿意,受體更容易接受親屬捐腎。
我院是中國最早開展腎移植的醫院之一,親屬供腎腎移植早在20多年前已開始。從2004年4月起至今已成功地完成上述方式的腎移植8例,成為2004年全國開展親屬供腎腎移植最多的醫院。我們希望親屬供者增多,讓更多的尿毒癥病人獲得新的生命。
(作者為中山醫院泌尿外科主任、教授)
心臟移植:發達國家常規手術
陳昊 王春生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臟外科自2000年5月開展心臟移植手術,到目前為止已達101例,其中包括國內年齡最小者(12歲)和年齡最大者(65歲),手術成功率97.5%,1年生存率91%,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處于領先。
人類在經過數十年的動物實驗后,1967年12月,南非的Barnard醫師成功施行人類第一例同種異體原位心臟移植術,雖然術后病人僅存活18天,死于肺部感染,但他的初步成功,引起全世界矚目。1968年,全世界17個國家60多個醫學中心共作了102次心臟移植,但由于排斥反應和感染,病人大多死亡。以后心臟移植進入了低潮時期,10年中不足50例。20世紀80年代,由于
環孢素(Cy-closporine)的誕生,為心臟移植術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同時由于心肌保護技術的改進,外科技術的提高,使心臟移植術日趨完善,在發達國家,已成為常規手術。目前,全球已有5萬余例患者接受了該手術,手術成功率在95%以上,5年生存率在76%以上,最長存活者達30余年。我國到目前僅有不到200例患者接受了該手術,最長存活者超過10年。
各種終末期心臟病,經完善的內科保守治療及常規的外科手術均無法治愈的,皆可考慮行心臟移植。具體如下:
1.各種終末期心肌病:如擴張型心肌病、慢性克山病、限制型心肌病、肌營養不良性心肌病、藥物中毒性心肌病、放射性心肌病等等。
2.冠心病(又稱缺血性心肌病):用藥物治療、常規心導管及外科手術治療不能改善其心功能者。
3.先天性心臟病:用常規的外科手術無法矯治者。
4.心臟瓣膜病:晚期病人或因各種原因不能進行換瓣手術者。
5.心臟移植術后再移植。
以上病人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肺動脈收縮壓大于70mmHg)及肺動脈阻力大于8Wood單位時,則要考慮心肺聯合移植。我院心臟外科于2003年12月及2004年4月成功完成2例心肺聯合移植,現均存活,生活質量良好。
另外,對終末期心臟病,為避免其他器官(腎、肝、肺等)發生不可逆的嚴重損害,應當及早行心臟移植手術。
(作者分別為中山醫院心臟外科副教授;心臟外科主任、教授)
肝移植全球步入成熟期
樊嘉
自1963年現代肝移植之父美國醫生Starzl施行世界上第一例人體原位肝移植以來,歷經40年的蓬勃發展,肝移植已在全世界步入成熟時期。迄今全世界已累積實施肝移植手術超過10萬余例,每年以8000~10000例次的速度前進。目前肝移植術后1年、4年和7年生存率已達到91%、84%和78%,肝移植術后最長存活時間已達31年。
1977年,我國開展了人體肝移植的嘗試,隨著經驗的積累,尤其是近5年的飛速發展,我國的肝移植已躋身于國際先進行列。截至2004年11月,全國累計施行肝移植手術近5000例,肝移植總數超過200例的醫院已有10余家,術后療效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我院自2001年開展肝移植以來,已累積實施200余例肝移植,無一例發生手術死亡(手術成功率100%),1年存活率達85%以上,最長存活已超過3年,部分患者已恢復了正常的工作。
原則上,當各種急性或慢性
肝病用其他內外科方法無法治愈,預計在短期內(6~12個月)無法避免死亡者,均是肝移植的適應癥。起初肝移植僅是一個挽救生命的過程,而現在,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型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和臨床經驗的不斷積累,肝移植圍手術期并發癥和死亡率顯著下降,術后存活率和存活時間不斷提高,因此當肝臟病變所產生的癥狀導致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下降時,也成為肝移植的主要適應癥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肝移植已被成功用于60多種肝臟疾病的治療,依據疾病的性質,可概括分為:終末期
肝硬化疾病、肝臟惡性疾病、先天性代謝疾病和急性或亞急性肝功能衰竭。
遺憾的是,由于供肝的相對短缺,仍有部分患者最終喪失了得救的機會。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活體肝移植技術發展了起來,即將健康捐贈者的部分肝臟移植于患者體內。自1989年首次成功應用以來,該技術在全球得到了廣泛推廣,并取得較好的效果,受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別達到88%、85%、85%。與尸體供肝肝移植相比,由于供者術前肝功能正常,血流動力學穩定,而且器官保存時間短,移植物具有更好的活力。高質量的肝臟保證了手術的高成功率以及手術后功能正常。
活體肝移植的供者多為受者親屬,供者的安全性問題會令許多人擔心。事實上迄今2000余例活體肝移植中,僅發生了2例供體死亡的事情。所以供體的風險性還是很低的。我院的5例活體肝移植,供、受體均健康存活至今。
(作者為中山醫院肝外科主任、教授)
肺移植終末肺疾唯一有效治療
譚黎杰
肺移植主要適用于治療晚期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包括吸煙引起的慢阻肺和先天性α-1蛋白酶缺乏引起的肺氣腫),肺纖維化,肺囊性纖維化及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由于肺囊性纖維化是白種人特有的遺傳性疾病,我們黃種人罕見此病,而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發病率較低且近年來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控制該病的進程。所以,在我國終末期的慢阻肺和肺纖維化可能是肺移植的最適合人群。此外,一些較少見的肺部疾病如淋巴管肌瘤病等也是肺移植的適應證。近年來,無論是特發性還是繼發性肺纖維化的發病均有上升,并且患者發病年齡相對較輕,除激素沖擊治療外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臨床上有部分患者,病程進展很快,往往在較短時間內肺功能極具惡化,以至生命垂危。因此,肺纖維化患者可能是目前我國施行肺移植的較合適人群。
肺移植的手術方式有單肺移植,續貫雙肺移植,對兒童或體形較小的患者亦可施行肺葉移植。單肺移植雖然術式相對簡單,但術后管理難度大且不能適用于存在肺部感染的患者。此外,對于某些疾病單肺移植的療效不如雙肺移植。
與心臟、肝臟等臟器移植相比,肺移植圍手術期死亡率較高,遠期效果較差。其中的原因除手術難度大、肺供體有效保存時間較短外,更重要的是肺臟為全身最大的免疫和開放器官之一,其術前準備和術后各方面的處理難度遠非其他臟器移植可比,它涉及胸外科、肺科、麻醉科、重癥監護室、心內科、腎病科、內分泌科、營養科、心理醫學科、康復醫學科等多個學科。能否成功開展肺移植是衡量醫院學科綜合實力的標準之一。
我院胸外科前不久為一66歲肺纖維化患者施行了肺移植術,移植團隊多組醫師協作配合,成功克服了患者高齡、低體重、術前肺功能極其低下等多項不利因素,手術時間短、術中未輸血、術后48小時脫離
呼吸機,4周后患者不需吸氧、生活自理,創造了亞洲最高年齡接受肺移植的紀錄。
(作者為中山醫院胸外科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