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移植目前的結果表明,其長期存活率和康復率與同種尸體
腎移植的病人相同,從而使以心移植治療終末期心臟疾病的數量有所增長.存活1年以上的心移植病人康復極佳,這些病人中>95%達到紐約心臟協會所定的Ⅰ級心功能狀態,>70%病人恢復日常工作。
常見適應證是心肌病,終末期冠狀動脈病和心肌梗死或非移植性心臟手術后不能離開暫時性心臟輔助裝置的病人.受者的選擇標準是嚴格的.適于作心移植的病人有1/4在找到適宜的供者器官前就已死于他們的心臟疾病.左心室輔助裝置和人工心臟可作為等待移植時的支持療法.供者的評估包括檢定正常心臟功能,肺狀況,心臟大小以及ABO血型相容性.供體心臟可以簡單地低溫保存.總缺血時間<4~6小時,這就排除了從遠處醫院取得器官的可能。
移植步驟 心臟移植于原位,進行主動脈,肺動脈及肺靜脈的吻合.靜脈回流借助于受者右心房剩余的后壁與供者心臟右心房相連接的單一吻合來實現。
排斥處理 免疫抑制方案與腎或
肝移植時相同,不過心移植時環孢菌素的療效(尤其是術后早期)似乎最好,用環孢菌素治療的病人其1年存活率約為80%,高于硫唑嘌呤的60%.移植后最初階段排斥反應也減少;40%的病人甚至無排斥反應,與之相比用硫唑嘌呤時無排斥反應低于10%。
排斥發作的表現有發熱,不適,心動過速,低血壓及心力衰竭,主要是右心衰竭.心律不齊常見于較嚴重的排斥反應.輕度排斥病例可能僅根據活檢發現.隨著環孢菌素的應用,已開始常規經靜脈作心內膜心肌活檢以增加診斷排斥反應,因排斥時常無其他的癥狀和體征,以及有可能在移植物功能變壞之前確診排斥.可用皮質類固醇和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或OKT3治療排斥反應.按組織學標準診斷為輕度排斥而無臨床異常并不需要治療。
并發癥 心移植后繼發死亡的病人中一半以上是由于感染所致.導致死亡的其他重要原因是排斥,移植物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惡性
腫瘤,每種引起的死亡占5%~20%.在所有心移植成功的病人中大約25%會迅速發生移植物的粥樣硬化,這可能由不明顯的體液免疫介導的慢性排斥所致.環孢菌素會大大增加移植后
高血壓的發生率,可能也加重了移植物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或許環孢菌素對冠狀血管有直接的毒性與腎移植所見到的相類似.移植物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的增高也見于緊隨移植發生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病人,提示對病毒抗原的一種免疫反應可能參與這個毀壞性的晚期并發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