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
關節炎與
痛風性關節炎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疾病,二者無論是在病因、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及治療方法上,均有明顯的區別。由于類風濕關節炎也常發生于手指、足趾等小關節,發作時也以疼痛、腫脹、活動障礙等表現為主,病程較久者也會造成關節畸形與破壞,在急性發作時又可伴有發熱、全身不適等癥狀,故常易與痛風性關節炎,尤其是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型混淆而造成誤診。因此,病人對這兩種不同性質的關節炎各自的特點與區別,應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慢性對稱性多個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全身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搞清楚,但一般認為和自身免疫異常有關。本病多見于30歲以上的女性。關節的基本病變是滑膜炎,由急性多次反復發作后轉為慢性。最后的結果是關節腔受到破壞、關節面被侵蝕、發生關節纖維化和強直、錯位、甚至骨化,關節的功能受到嚴重影響。
類風濕性關節炎大多數為對稱性的多關節炎,受累的關節以雙手掌指關節及指關節為最多見。關節疼痛、腫脹,但表皮極少發紅。關節僵硬以早晨起床后為最明顯,稱之為“晨僵”。病程較久者,指間關節可呈現梭形腫脹。慢性后期的病人,關節周圍肌肉出現萎縮,關節畸形,尤其是手指可呈屈曲狀,嚴重影響手的功能,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關節周圍,尤其是關節隆突部位及經常受壓處(例如肘關節的鷹嘴突)可出現類風濕結節,這種結節性質與痛風結節完全不同。它在經過治療后可完全消失。在實驗室檢查方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血中可以查到類風濕因子,血液免疫學檢查也可發現不正常。例如血補體c3可降低、冷球蛋白升高,血漿蛋白電泳早期α2增加,慢性期γ球蛋白升高。血尿酸及24小時尿中尿酸測定則正常。
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用秋水仙堿治療有明顯的效果,而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則無效。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尚有關節外的一些表現,例如風濕性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等,但很少引起腎臟損傷。
為了便于對痛風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區別,茲將二者的主要不同點列表如下:
痛風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區別點
|
痛風性關節炎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性別及年齡 |
絕大多數為男性,50歲以下多見 |
大多數為女性、40歲上上多見 |
體形 |
肥胖者居多數 |
一般體型 |
病因 |
嘌呤代謝紊亂,高尿酸血癥 |
自身免疫紊亂 |
受累關節部位 |
以足躡躅趾關節、踝關節多見 |
以手指關節、掌指、腕關節多見 |
關節炎特征 |
紅、腫、熱、痛 |
腫痛為主,很少發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