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Heijden等提出,如果對用于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緩解病情抗風濕藥(DMARD)存在耐藥,可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或治療失敗。
目前,作為治療失敗的原因之一,耐藥在
腫瘤和抗感染的治療中已得到足夠重視,但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中卻剛剛被認識。作者提出在應用DMARD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時的一個重要的現象是藥物療效會逐漸減弱。導致抗風濕藥物失效的根本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它可能是或部分是由細胞的耐藥性所介導的。
細胞耐藥可分為兩種:原發耐藥和繼發耐藥。其中繼發耐藥是指細胞原本對藥物敏感但在治療的過程中發生耐藥。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中, Morgan等人的一項研究表明,有5%~1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對DMARD存在原發耐藥。
可能的耐藥機制包括藥物到靶細胞的傳遞受損、藥物攝取障礙、藥物排出增加、細胞內藥物活性改變、作用靶的抑制或以上情況的結合。大量藥物的排出是耐藥的一個重要機制。目前研究比較清楚的是甲氨蝶呤的耐藥機制,即由于細胞膜上載體蛋白的表達減少或轉運能量的改變,導致甲氨蝶呤攝入細胞減少和細胞內藥物濃度降低,從而影響藥物療效。另外在細胞內甲氨蝶呤被轉化為多聚谷氨酸鹽的形式也是耐藥的一個原因。而柳氮磺吡啶發生耐藥的可能機制是藥物的排出增加。
類風濕關節炎需要用藥的時間很長,保持病情緩解抗風濕藥的療效是個挑戰。只增加藥物的劑量可能使藥效恢復,但也可能會增加藥物副作用而導致治療的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