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復雜的影像學研究表明,
強直性脊柱炎(AS)患者常見脊柱變化,并伴有外周骨密度損失(BMD)。
據瑞典歌德堡大學的Eva Klingberg博士及其同事所說,高分辨率的外周定量計算機斷層掃描顯示,AS患者與健康人相比在橈骨超遠端(P=0.007)和脛骨超遠端(P=0.033)的小梁體積BMD出現明顯減小。
另外,腰椎和遠端脛骨 (rs = 0.712,P<0.001)部位同橈骨遠端部位的小梁BMD(rs = 0.762,P<0.001)之間沒有密切關聯,研究人員報告說。研究人員觀察到“這個結果從而證明了AS患者中軸骨和外周骨的小梁骨損失之間的聯系。”
強直性脊柱炎的癥狀為慢性脊髓炎,
骨質疏松和
骨折,新骨增生的積累稱為韌帶骨贅,出現在脊柱韌帶,和椎體融合時。因為患者常規成像的不恰當,獲得活體組織比較困難,所以這些過程機理尚不完全清楚,但是高分辨率外周定量CT的開發使現在可以觀察到詳細的可視化的骨微體系結構。
為了探究這個新技術是否可以幫助闡明AS患者的進行性骨異常情況,Klingberg及其同事比較了最初參加一項更大的骨質疏松癥試驗的69名男性瑞典患者與68名健康來自明尼蘇達州Olmstead鎮的健康人的CT結果。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9歲,平均患病持續時間為23年。
伴隨著腰椎出現小梁骨BMD下降,AS患者同時表現出骨骼微體系結構改變的癥狀,如骨小梁和皮質變薄。言下之意是,AS患者的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廣義的過程,包括脊椎和骨骼遠端的小梁骨。相反,脊柱部位的骨折和病理性骨形成是局部的問題,主要涉及骨密質,通過進一步成像和分析來顯示。
研究人員比較了8名椎骨骨折患者和作為對照的16名無骨折AS患者的高分辨率CT,他們發現骨小梁和皮質的BMD以及厚度均低于骨折組的橈骨遠端。
但是,骨折患者和對照組AS非骨折患者之間最顯著的差異在于橈骨(P=0.003)和脛骨(P=0.016)的皮質厚度,橈骨(P=0.001)和脛骨(P=0.013)的皮質橫斷面積。
此外,在多重回歸分析中,只有脛骨部位的皮質橫斷面積減少與骨折(B = 0.063, P=0.008)和0.939的優勢比有關(95% CI 0.897-0.984)。
Klingberg的研究組接下來分析了脊柱骨形成過剩與BMD之間的聯系,發現39名患者的射線照片均可見韌帶骨贅。
多重回歸分析調整年齡后發現,韌帶骨贅與腰椎骨小梁BMD降低(B = -0.058, P<0.001)有關,與0.943的優勢比(95% CI 0.917-0.970)和皮質腰椎BMD增加(B = 0.019, P=0.016)有關,與1.019的優勢比(95% CI 1.004-1.035)有關。
腰椎部位骨小梁BMD下降但皮質BMD增加的發現“根據推測表明了椎體皮質的病理性新骨形成”,研究人員解釋說。然而,脊柱部位的新骨形成與外周骨的類似過程無關聯。當然,這與外周骨小梁厚度和密度有關。他們闡述說,“這個發現支持了
骨質增生是局部骨合成代謝對炎癥,機械應力,或微損壞的反應,但并不是AS的系統過程這個概念。”(來源:醫脈通)
文獻標題:Bone microarchitecture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fractures, and syndesmophytes
文獻來源:Arthritis Res Therap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