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損傷是指由于處方藥物、成藥、維生素、激素類、草藥、非法藥物和環境毒物所引起的肝臟損傷性疾病。
藥物如何引起肝臟疾病
藥物可通過幾種方式導致肝臟疾病。部分藥物可以直接損害肝臟;其他藥物則通過肝臟轉化成化學物質,從而進一步直接或間接損害肝。肝臟毒性共有3種類型:劑量依賴型毒性,特異反應性毒性和藥物過敏反應。
服用足夠劑量的可導致劑量依賴型毒性的藥物,可以引發大多數人發生肝損傷。關于劑量依賴型毒性藥物的最重要例子,就是對乙酰氨基酚過量。
特異性毒性的藥物只引發部分患者的肝臟疾病,這些患者都遺傳有控制特定藥物化學變化的基因,從而引起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或轉化產物(代謝產物)的積累。這些遺傳特異性毒性通常很罕見,并且根據藥物不同,其人群中發生比例為1/10萬-10/10萬;然而,對于某些藥物,其毒性的發生率非常高。盡管發生藥物誘導的特異性肝損傷風險很低,但特異性肝損傷仍然是最常見的藥物誘導性肝臟疾病,因為成千上萬的患者都在服用藥物,而其中很多人同時服用多種藥物。
藥物的特異性毒性在早期臨床試驗中難以被發現。在FDA批準該藥后,其特異性毒性往往要在數以百萬的患者開始服用后才會顯露出來。
藥物過敏也可以導致肝臟疾病,但是它并不常見。藥物過敏時,人體免疫系統采用抗體和免疫細胞來攻擊藥物,所產生的炎癥反應可導致肝的損傷。
藥物引發肝臟疾病的類型
藥物和化學品可以引發廣泛的肝損傷。其中包括:
1. 血液肝酶水平輕度升高,而沒有肝臟疾病的癥狀或體征;
2. 肝炎(肝細胞的炎癥);
3. 壞死(肝細胞死亡),往往由更嚴重的肝炎引起;
4.
膽汁淤積(膽汁分泌和/或流量減少);
5.
脂肪肝(肝臟內脂肪的積累);
6.
肝硬化(進一步的肝臟
瘢痕),由
慢性肝炎、膽汁淤積癥或脂肪肝引起;
7. 混合疾病,如肝炎和肝細胞壞死同時發生,肝炎和脂肪堆積,或膽汁淤積和肝炎同時出現;
8. 爆發性重型肝炎,肝臟衰竭;
9. 肝血管內血栓。
血液肝酶水平升高
許多藥物可導致血液肝酶水平輕度升高,但沒有肝炎癥狀或體征。AST, ALT和堿性磷酸酶通常存在于肝細胞和膽管內,某些藥物可以導致這些酶從細胞中泄漏出來并進入血液,從而升高了血液中的酶含量。較常見的例子包括:他汀類藥物(用于治療高血膽固醇水平),某些抗生素,抗
抑郁癥藥,以及用于治療
糖尿病的藥物和塔克林,阿司匹林,奎尼丁。
由于這些患者通常沒有癥狀或體征,往往在年度體檢、或作為術前篩查手段以及定期監測藥物毒性而進行血液檢測時才能發現肝酶升高。通常情況下,肝酶水平在停藥后短時間內即恢復正常,不存在長期肝損傷。對于某些藥物,低水平的肝酶異常較常見,且似乎與重要的(嚴重或進一步的)肝臟疾病不相關,患者可以繼續服用這些藥物。
急性肝功能衰竭
藥物很少會引起急性肝衰竭(暴發性肝炎)。這些患者通常表現出急性肝炎的癥狀和其他問題如意識混亂或昏迷(腦病)和出血(凝血功能障礙)。事實上,70%~90%的暴發性肝炎的患者會死亡。在美國,對乙酰氨基酚(泰諾)是急性肝衰竭的最常見原因。
膽汁淤積
膽汁淤積是指膽汁的分泌和/或流量減少。膽紅素和膽汁酸通常由肝臟分泌到膽汁中,并通過腸排出體內,在體內聚集會導致黃疸和瘙癢。引起膽汁淤積的藥物通常會干擾肝細胞的分泌功能,而不會引起肝炎或肝細胞壞死(死亡)。藥物性膽汁淤積患者通常表現為血膽紅素水平升高,但AST和ALT水平正常或輕度升高。堿性磷酸酶水平升高。
已經報道可能引起膽汁淤積癥的藥物包括紅霉素、氯丙嗪、磺胺甲惡唑和甲氧芐啶、阿米替林、卡馬西平、氨芐西林、氨芐西林/克拉維酸、利福平、雌二醇、卡托普利、
避孕藥、合成代謝類固醇、萘普生、胺碘酮、氟哌啶醇、丙米嗪、四環素和苯妥英鈉。
大多數藥物引起的膽汁淤積患者在停藥后數周內會完全恢復,但在一些患者在停藥后,黃疸、瘙癢和不正常肝功能檢查會持續數月。藥物引起的黃疸和膽汁淤積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稱為慢性膽汁淤積癥。
編譯自: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Medicinenet.com.2015.
來源:醫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