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B超檢查的內容是什么
由于B超檢查具有無損傷、無痛苦、安全可靠、能反復檢查的優點,很受患者的歡迎。尤其對肝臟疾病,B超檢查能起到輔助診斷的作用。在做B超檢查時,醫生常對肝臟進行測量,根據測量的數據判斷病情:所以,掌握其正常值能協助你看懂檢查報告:
①右肝最大斜徑:不超過12。14厘米。以右:即靜脈注入下腔靜脈的肋下緣斜切面聲像圖為標準。
②肝右葉前后徑:不超過8-10厘米,在肋間切面聲像圖上測量得到的肝臟前后緣的最大垂直距離。
③左半肝厚度和長度:厚不超過5-6厘米,長度不超過5-9厘米。
④肝尾葉長度和厚不超過4.5厘米。通過下腔靜脈縱切面聲像圖,上為肝左靜脈近端,下為門靜脈左支橫部,寬不超過4.0厘米,厚不超過2.0厘米;通過門靜脈左支的
斜切面測量下腔靜脈與門靜脈左支之間的尾葉厚度。
肝臟B超檢查能提示什么
B超是現代醫學影像診斷最常用的方法,在肝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診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不少患者因為缺乏相關知識,完全從字面上去片面理解B超的一些專業用語,給自己平添了許多煩惱。像“肝實質光點增粗”、“肝實質彌漫性病變”、“早期肝硬化聲像”等B超用語,不知令多少患者心急如焚。個別患者可能還會注意到B超報告上的一些數據,他們往往將此與以前的報告或其他醫院檢測的結果相比較,如果發現肝臟的最大斜徑、脾臟厚度、門靜脈直徑等比以前多了幾個毫米,就懷疑自己的病情惡化了。B超給肝病的診斷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卻也給一些不明真相的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心理包袱。
肝臟B超檢查報告通常有各種數據,醫生是根據這些數據判斷正常與否或是否存在疾患的。但是,由于個體差異很大,而且每次B超測定的位置又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每次測定的結果總會有些差異。如果B超報告的結果稍為超標,或稍為超過上次測定的結果,不一定就是不正常或者病變加重。曾有人做過實驗,讓不同的醫生檢查同一病人脾臟的厚度,其結果竟能相差5~15毫米。
而所謂的“彌漫性病變”是指病變波及到了整個組織或器官,病變分布比較均勻。彌漫性病變與病情的輕重毫無關系,可以很輕,也可以很重。與彌漫性病變相對應的是局灶性病變或占位性病變。局灶性病變指病變僅波及一部分組織或器官。病毒性肝炎屬于彌漫性病變,肝癌一般屬于局灶性病變。B超報告上“彌漫性病變”的描述非常常見,千萬不要因為看見“彌漫性病變”而睡不好覺。有肝病專家曾開玩笑說:“彌漫性病變,就是指沒有病變。”
正常肝實質回聲呈較低的細小光點,分布均勻,肝內門靜脈、肝靜脈、肝管及其一級分支均能顯示。急性肝炎的主要表現是肝體積增大,形態飽滿,回聲逐漸增粗增密。慢性肝炎遷延不愈,B超下可見肝臟體積增大或正常,肝實質回聲增粗、增強,肝內靜脈和膽管系統輕度紊亂,以及膽囊壁增厚、毛糙和脾臟輕度增大等。一般來說,B超報告上出現“肝實質光點增粗增密”提示肝臟有炎癥。但是,所謂的光點多少、粗細并無絕對可靠的客觀標準,主要是經驗性的,且與儀器的性能有關。同一患者在相隔不久的時間內,在不同的醫院檢查,B超的結果可能不完全相同,有的說肝臟正常,有的說肝實質光點增粗,這種例子在臨床非常多見。
典型肝硬化的B超檢查結果是肝臟體積縮小,形態不規則,表面不平滑,包膜增厚,實質回聲增高、分布不均,有時可見低回聲結節,門靜脈系統擴張、扭曲和側支循環擴大,脾臟中度或重度腫大等。應該說B超對中晚期肝硬化有重要的診斷價值。有經驗的檢查者有可能發現早期肝硬化的聲像改變,但B超的“早期肝硬化”診斷是根據超聲特點作出的,與臨床診斷的肝硬化不一定完全符合,患者不必為此加重思想負擔。
總之,B超對肝癌、肝膿腫、肝腹水、肝外梗阻性黃疸和中晚期肝硬化有重要的診斷價值,但不能根據B超結果判斷肝臟炎癥的輕重和原因。彌漫性肝病也好,肝實質光點增粗也好,其實與肝臟病情并無太大的關系,必須由有經驗的醫生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檢查結果才能作出正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