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極易慢性化,研究表明,約有20%~30%的HCV慢性感染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持續正常,臨床癥狀缺失或非常輕微。所謂ALT持續性正常,即為在6個月內間斷1個月以上復查3次,ALT均在正常范圍以內。對于此類患者是否進行抗病毒治療一直存在爭議[1-3]。現就ALT持續性正常HCV感染的自然病史、肝臟病理變化、病毒載量、免疫反應和抗病毒療效的研究進展進行概述。 1. 自然病史:Persico等[4]收集37例無臨床癥狀、抗-HCV抗體陽性且ALT持續正常1年的患者進行隨訪研究。血清中HCV RNA陽性者35例,陰性者2例;12例患者感染時間明確,平均為10.8年。隨訪時間為5年,期間3例患者脫訪,脫訪前最后一次ALT檢測結果均正常。隨訪第2年2例、第3年4例、第4年1例患者出現ALT升高,對這些患者給予干擾素抗病毒治療。隨訪開始前肝組織病理變化的HAI(Ishak標準)平均值為10,其中3例患者肝組織無病理變化,2例HCV RNA陰性,1例HCV RNA陽性。隨訪結束時,ALT始終正常者,HAI無明顯變化;而7例ALT升高者,干擾素治療后,1例患者達到持續性病毒應答(即治療結束后6個月時HCV RNA仍為陰性),ALT轉為正常,其病理變化由輕度肝炎轉為輕微肝炎,其他6例患者無應答,5例隨訪結束時肝組織病理變化無改變,1例患者進展為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CV RNA隨訪開始時的平均值為8.06×104拷貝/ml,5年隨訪結束時為9.04×104拷貝/ml,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顯示ALT持續正常的HCV慢性感染者總體預后良好,但其中約20%的患者可出現ALT升高,這部分患者肝臟的病理變化可能會不斷進展,甚至形成肝硬化。因此,對ALT正常的HCV慢性感染患者有必要進行定期隨訪。Martinot-Peignoux等[5]對135例抗-HCV抗體陽性且ALT持續正常的患者進行了隨訪觀察,平均隨訪時間為(3.6±2.3)年。108例患者隨訪開始時進行了肝活體組織檢查,24例于3.5年后進行第2次肝穿刺。135例患者中94例HCV RNA陽性,41例為陰性,RNA陰、陽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無差別。隨訪過程中,HCV RNA陰性者的ALT始終正常,也未出現RNA陽轉;RNA陽性者均未出現RNA陰轉,其中21例(22%)出現ALT升高。24例2次肝穿刺活體組織檢查結果顯示,肝組織病理變化無明顯改變。Rumi等[6]報道2例ALT持續正常HCV慢性感染患者,分別在8年和15年后出現ALT超過10倍正常值以上,2例患者ALT升高時間均超過16周,ALT升高后4個月和18個月時進行肝活體組織檢查,結果顯示肝臟的炎癥活動度由輕度進展為重度,且出現門靜脈區分隔性纖維化,提示即使ALT長時間正常的HCV慢性感染患者仍有可能發生ALT大幅度升高,且肝臟的病理變化迅速發展。 2. 病理變化:Shiffman等[2]對95例ALT持續正常或升高HCV慢性感染者的肝臟病理變化進行了對比研究。患者的抗-HCV抗體和HCV RNA均為陽性。其中ALT升高者58例,ALT正常者37例,兩組的年齡、性別、種族、病毒載量和基因型均無明顯差異。肝活體組織檢查結果顯示:ALT升高組肝臟炎癥Knodell Score均值為5.3±0.1,纖維化分值為1.6±0.2,而ALT正常組分別為4.2±0.1和0.7±0.2,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LT正常組中肝組織病理變化嚴重者(包括橋樣纖維化和肝硬化)僅4例(11.4%),而ALT升高組為22例(3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反,輕微病理變化者(僅有匯管區炎癥,沒有片狀壞死和纖維化)在ALT正常組占40.0%,在ALT升高組為1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ALT正常組的病理變化較升高組明顯輕,但ALT正常組中仍有少數患者表現為較嚴重或嚴重的肝組織學病理變化,應引起重視。Puoti等[7]報道了159例ALT持續正常患者肝臟病理變化,結果顯示17%的患者肝組織學正常,34%患者僅有輕微慢性肝炎表現,44%的患者有輕度的慢性肝炎,4%的患者有中重度肝炎表現,1%的患者有肝硬化。 3. 免疫反應:Rico等[8]對ALT持續正常與升高HCV慢性感染者肝臟內及外周血CD4+ T細胞的反應特征進行了對照研究。42例患者,排除肝硬化、其他肝病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其中ALT持續正常患者18例,ALT升高者24例。兩組間性別、已知感染時間、感染的危險因素、肝臟和血清中的病毒載量和基因型無差別,而年齡、ALT值和肝組織病理變化分級及分期積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ALT正常組肝臟內CD4+ T細胞數量明顯少于ALT升高組,且肝內和外周血中NS3特異性T細胞增殖反應的陽性率亦低(分別為17%、33%和17%、38%,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D4+ T細胞體外經特異性抗原刺激后產生γ干擾素的能力亦低。提示ALT正常慢性HCV感染者肝臟病理變化輕可能與特異性CD4+ T細胞反應低下有關。 4. 抗病毒治療:Serfaty等[9]報道,單用α干擾素300MU,3次/周,療程6個月,治療10例ALT持續正常的HCV慢性感染者。結果2例患者治療結束時HCV RNA檢測不到;在1年的隨訪中,6例患者出現ALT升高;7例患者2次肝活體組織檢查顯示病理變化無改善。認為單用干擾素治療對持續ALT正常的慢性HCV感染者基本無效。Shiffman等[2]報道95例HCV慢性感染患者,其中ALT持續正常者35例,ALT升高者60例,兩組的年齡、性別、種族、病毒載量及基因型無明顯差別。治療方案為干擾素600MU,1次/d,3個月后改為3次/周,療程12個月;或干擾素600MU,3次/周,18個月。結果兩種治療方案及ALT正常與升高者之間的療效基本相同,隨訪結束時病毒應答率分別為6.3%、9.5%、12.1%和7.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認為ALT正常者的抗病毒療效與升高者基本相同。Zenzem等[10]報道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Peg-IFNα-2a)與病毒唑聯合治療ALT持續正常HCV慢性感染者的國際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結果。491例患者,212例采用Peg-IFNα-2a 180μg/周,病毒唑800mg/d,治療24周;210例患者采用上述藥物劑量治療48周;69例患者未接受治療。所有患者隨訪至72周。三組的年齡、性別、體重、基因型及病毒載量無明顯差異。三組總體的持續病毒應答率分別為30%、52%和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基因1型患者中,治療24周和48周的持續病毒應答率分別為13%和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非基因1型(基因2和3型)患者的持續病毒應答率為72%和7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作者建議基因1型治療48周,基因2型和3型治療24周。同時發現,Peg-IFNα-2a與病毒唑聯合治療持續ALT正常的HCV慢性感染患者的療效與以往對ALT升高的慢性HCV感染患者的多中心的研究結果類似。建議將ALT正常的HCV慢性感染患者列作PEG-IFNα-2a聯合病毒唑抗病毒治療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