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
陽黃治法應清熱利濕,解毒祛邪,芳香化濁,理氣活血。
熱重者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加減;濕重者用茵陳四苓散、三仁湯加減;濕熱并重者用甘露消毒丹加減。
清熱利濕可選用茵陳、虎杖、龍膽草、車前草、梔子、大黃、黃連、黃芩、黃柏、苦參等。
解毒祛邪可選用山豆根、板蘭根、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野菊花、土茯苓、蚤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
芳香化濁可選用藿香、佩蘭、白蔻仁、砂仁、蒼術、厚樸、薄荷、菖蒲等。
理氣活血可選用郁金、柴胡、香附、青皮、大腹皮、澤蘭、丹參、陳皮、赤芍、佛手等。
慢性肝炎:
肝膽濕熱:
癥狀:右脅脹痛、脘腹滿悶、惡心、厭油膩、身目黃或無黃。小便黃赤、大便粘膩臭穢。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方藥選用茵陳蒿湯類,酌加涼血解毒藥。
肝郁脾虛:
癥狀:脅肋脹滿、精神抑郁、面色萎黃、食納減少、口淡無味、脘痞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方藥選用逍遙散、柴芍六君子湯等。
肝腎陰虛:
癥狀:頭暈耳鳴、兩目干澀、口燥咽干、失眠多夢、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女子經少經閉,舌紅瘦少津或有裂紋、脈細數無力。 治法:養血柔肝、滋陰補腎。方藥選用一貫煎、滋水清肝飲等。
脾腎陽虛:
癥狀:畏寒喜暖、少腹腰膝冷痛、食少便溏、食谷不化、甚則滑泄失禁、下肢浮腫。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或沉遲。
治法:健脾益氣、溫腎扶陽。方藥選用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四君子湯合金匱腎氣九等。
瘀血阻絡:
癥狀:面色晦暗,或見赤縷紅斑、肝脾腫大、質地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行經腹痛、經水色暗有塊。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沉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散結通絡。方藥選用血府逐瘀湯或下瘀血湯、鱉甲煎丸等。 淤膽型肝炎:
治以清熱利濕、涼血活血、化痰散瘀、疏肝利膽為主。可重用赤芍配伍大黃,或用黛礬散、硝礬散等方藥。如屬陰黃,則治以溫散寒濕,選用茵陳四逆湯或茵陳術附湯之類。
重癥肝炎:
癥狀:瘟邪逆傳心包或濕熱蒙蔽清竅,可證見神昏譫語。熱毒入營,迫傷血絡,可見出血發斑。腎陰虧竭,土不制水,可見尿少腹水。氣虛血脫,陰陽離絕,可見手足逆冷、脈微欲絕。
治療:應早期綜合多途徑給藥,如口服、靜滴、肌注、灌腸、外敷等,以頓挫病勢,維護正氣,尤應注意防范未然。對熱毒熾盛者,可靜滴茵梔黃注射液,或口服黃連解毒湯,或大劑量新鮮金錢草榨汁內服;對氣營兩燔者,可服大劑清瘟敗毒飲;熱入營血者,可用清營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熱毒內結便秘鼓腸者,服用大黃類方,通里攻下,或保留灌腸;熱毒神昏者,服用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或靜滴醒腦靜、清開靈;濕濁神昏者,服用菖蒲郁金湯加減;氣陰虧竭欲脫者,滴注生脈液合大劑西洋參頻服。 用藥加減:
抗病毒用藥:對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的各類清熱解毒藥如板蘭根、貫眾;涼血解毒藥如紫草、玄參;通下解毒藥如大黃、虎杖;化濕解毒藥如土茯苓、生薏仁;活血解毒藥如半邊蓮等。方劑如黃連解毒湯、升麻葛根湯、五味消毒飲等。 調節免疫用藥:增強免疫以扶正培本為主,藥用仙靈脾、冬蟲夏草、巴戟天、黃芪、人參、白術、豬苓、當歸、枸杞子、何首烏、女貞子等。方劑如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等。抑制免疫以涼血活血為主,藥用丹皮、赤芍、生地、紅花、桃仁、大黃、益母草等。方劑如桃紅四物湯、大黃蜇蟲丸、復元活血湯等。
針灸治療:
濕熱郁蒸證:
取穴:大椎GV14、陽陵泉GB34、太沖LR3、陰陵泉SP9、陽綱LB48、內庭ST44。
配穴:熱重配曲池Ll11;濕重配至陽GV9。
毫針刺,用瀉法。
毒陷心肝證:
取穴:勞宮PC8、涌泉KI1、十二井、委中BL40。
配穴:神昏配人中GV26、百會GV20;痙厥配陽陵泉GB34、太沖LR3;衄血配魚際LU10、血海SP10。
毫針刺,勞宮、涌泉直刺0.5~1.0寸,行提插瀉法;十二井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委中刺絡放血。
肝脾不和證:
取穴:肝俞BL18、陽陵泉GB34、脾俞BL20、足三里ST36。
配穴:嘔惡配內關PC6;納呆配中院CV12。
毫針刺,用平補平瀉。
寒濕困脾證:
取穴:膽俞BL19、陽綱BL48、脾俞BL20、三陰交SP6、陰陵泉SP9。
配穴:畏寒甚者配大椎GV14、至陽GV9,腹脹甚者配氣海CV6,脘痞甚者配中脘CV12、內關PC6。
毫針刺,用補法。
邪熱傷陰證: 取穴:肝俞BL18、太溪KI3、大椎GV14、間使PC5。
配穴:肝臟腫大而質硬者配痞根EX-B4、章門LR13;多夢配神門HT7。
毫針刺,肝俞、太溪用補法,大椎、間使用瀉法。
耳針療法:
取穴:肝、膽、脾、胃。
配穴:肝區疼痛配皮質下、神門,食欲不振配胰、膽,腹脹配大腸,失眠配神門、心。
每次選用3~5穴,中等刺激,留針30~60分鐘,每日1次, 10次為1療程。
灸療法:
取穴:期門LR14、支溝TE6,肝俞BL18、太沖LR3、三陰交SP6。
配穴:胸悶脅脹配膻中CV17、內關PC6,肝臟腫大配膈俞BL17、陽陵泉GB34。
每次選用3~5穴,用艾條懸灸,每穴灸3~5壯,每日施灸1~2次。
單方驗方:
1茵陳30g,玉米須30g,水煎服,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2茵陳30g,茅根15g,大棗10個,水煎服,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3健肝湯:柴胡6g,白芍9g,瓜萎9g,焦山楂12g,甘草6g,紅花3g,水煎服,可降低谷丙轉氨酶。
預防:
防治肝炎,要采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隔離病人,急性期病人的隔離自發病起不少于30天,托幼機構的病人要隔離40天。
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糞便、垃圾的管理,搞好室內衛生,飲水要煮沸,飯前、便后和接觸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食具、牙刷、毛巾、剃刀等均應專用。
在醫療單位,對輸血、注射、針灸、取血、手術、消毒、隔離等工作要做到嚴肅認真,安全可靠,以防醫源性感染。
獻血人員應嚴格體檢,有肝炎病史,肝功能異常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者均不能獻血。
保護易感人群,對于有密切接觸史的易感者可用中藥預防,如茵陳、車前草、蒲公英、虎杖、鴨跖草等,任選l種,9~15g水煎服,連服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