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肝細胞在肝纖維化中的作用有個曲折的過程。既往曾認為肝細胞是肝臟合成膠原的來源,是肝纖維化發生的重要細胞學基礎。但是其后的研究否認了這一觀點,Milani等通過原位雜交實驗,發現肝臟中合成膠原的細胞主要是間質細胞,尤其是肝星狀細胞(HSC)。
Friedman等于1990年通過改進肝臟細胞分離技術,發現培養HSC自發活化,生成大量肝纖維化系肝組織內細胞外基質(ECM),而體外培養的肝細胞沒有膠原基因表達。先前的實驗之所以認為體外培養的肝細胞能分泌膠原,是因為其培養肝細胞中混雜有HSC,從而確定HSC是纖維化肝臟中膠原的直接來源。眾多的體內外研究證實HSC活化是肝纖維化細胞學基礎,相關肝纖維化病理機制與藥理機制研究也多集中于HSC。
雖然肝細胞不是肝臟ECM的細胞學來源,但是肝細胞損傷在肝纖維化發生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肝細胞炎癥壞死是肝纖維化與
肝硬化的啟動因素,又是其向前進展的推動因素,其中脂質過氧化在肝細胞損傷誘導的肝纖維化病理中有重要作用。
Bedossa等原位雜交發現,CCl4肝纖維化組織中I型膠原mRNA與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等在同一部位存在,而CCl4損傷的肝細胞與HSC共同培養,肝細胞可旁分泌刺激HSC脂質過氧化與膠原基因表達,提示肝細胞脂質過氧化損傷是肝損傷與肝纖維化之間的橋梁。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二甲基亞硝胺誘導的肝纖維化大鼠肝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而羥脯氨酸與丙二醛明顯增加,羥脯氨酸與SOD活性顯著負相關,與丙二醛顯著正相關,這說明肝臟脂質過氧化與肝纖維化的形成密切相關。
胡義揚等用CCl4熏蒸體外培養的肝細胞,導致肝細胞過氧化損傷,然后以肝細胞培養液作為“肝細胞條件培養液”作用于HSC,結果顯示含有異常升高丙二醛的肝細胞培養液明顯刺激HSC增殖與I型膠原mRNA表達。
這些結果提示肝細胞在受到自由基損傷后產生大量脂質過氧化產物,如丙二醛等,這些物質直接刺激HSC活化。抗肝臟炎癥是抗肝纖維化的廣義治療方法之一,許多具有抗氧化特性的藥物,如N?乙酰半胱氨酸、維生素E與甘草酸二胺等,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抗肝纖維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