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趙虹、劉軍)上海中醫藥大學肝病研究所日前正式向社會推出肝病治療的一種全新方法“扶正化瘀法抗肝纖維化”,此項科研成果已獲得中醫藥領域國家最高獎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目前,我國
乙肝病毒攜帶者約1.2億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率達9.75%。一個人只要患有慢性肝病,必然伴有
肝纖維化,“
肝纖維化”是指各種慢性肝病向終末期
肝硬化發展過程中必經的病理過程。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藥物性肝損傷、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疾病,同時都伴隨著
肝纖維化的發生和發展,最終發展成
肝硬化,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導致死亡。長期以來,臨床上沒有藥物能夠有效地阻止
肝纖維化的發展,
肝硬化、
肝癌的發病率由此而逐年上升。“
肝纖維化”一直是世界性醫學難題。
以我國首批中醫博士劉平為主的課題組,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試制以丹參、桃仁、蟲草菌絲、七葉膽等6味中藥組成的抗肝纖維化的口服中藥制劑“復方扶正化瘀膠囊”,已獲得國家新藥證書,應用于肝炎肝硬化病人的臨床試驗。
兩年多來,通過對600多例肝病患者治療前后進行腹腔鏡下肝大體及肝活檢組織學檢查,療效較為滿意。此項目在參選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時,專家們認為扶正化瘀法攻克了長期以來肝病學界公認的肝纖維化“不可逆轉”的世界醫學難題,該項成果技術水平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正虛血瘀”的理論假說豐富了中醫理論,突破了慢性肝病久治不愈的瓶頸,推動了慢性肝病臨床治療領域觀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