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性脂肪肝病變主體在肝小葉,小葉內1/3以上的肝細胞出現脂滴,但不伴有其他組織學改變。根據肝細胞脂肪變累及范圍可將脂肪肝分為常見的彌漫性脂肪肝及彌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島,局灶型脂肪肝相對少見。根據肝細胞內脂滴的大小不同可將脂肪肝分為大泡性、小泡性以及混合性,局灶型脂肪肝和脂肪性肉芽主要見于大泡型脂肪肝。
大泡性
脂肪肝肝細胞內脂滴直徑大于25微米(μm),常為單個,肝細胞核可被擠壓而移位。大泡通常發生于肝腺泡Ⅲ區,預后較好,累及Ⅰ區者預后較差。大的脂滴可相互融合成微脂囊腫,甚至形成脂肪性肉芽腫。小泡性
脂肪肝肝細胞內滿布直徑3~5微米的細小脂滴,肝細胞核無移位,肝小葉結構無紊亂,一般不伴有肝細胞壞死和炎癥,故不會發展為
肝硬化。小泡性
脂肪肝可為大泡性
脂肪肝的輕型、前期或恢復期表現形式,但經典的小泡性
脂肪肝常伴有肝細胞線粒體腫脹、多形性異常,并伴肝外器官脂質貯積,患者常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預后較大泡性
脂肪肝差。
來源自:中華脂肪肝網